光杠杆

宋志平谈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16 16:32:16   

宋志平: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编者按:

世界一流企业概念的提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确立成长方向、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等具有重要意义。到底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特征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怎样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结合自身四十余年的企业实践经历以及近年对一些上市公司的研究,从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四个维度谈了自己对于世界一流企业的体会和思考。以下是宋志平会长在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踔厉前行领创未来——对话知名企业家”现场演讲及对话环节的内容。

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人大商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办管理教育的一所商学院,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人大的老校长袁宝华老先生是我国企业界的泰斗,多年来一直关心关怀我们的成长。虽然袁老已故去,但他一直是企业家学习的榜样。我来这里就想到了袁老,过去多年我们得到袁老的关心和指导。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世界一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列出世界一流企业(以下简称世界一流)的特征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也就是说,我们不光提出了世界一流的概念,还提出了世界一流的主要内涵。世界一流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现在我国经济正在转型,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重视规模、速度进入到重视质量、效益这样一个时代,现在我国企业面临的不光是规模问题,还有质量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世界一流。以规模而言,在年世界强企业榜单里,中国有家,大陆和香港地区有家,远远高于美国的家。世界强主要的指标是销售收入,而世界一流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从重视速度、规模的增长到重视质量和效益,这样的转变对我们来讲有重要意义。

二是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世界一流这四条内容,对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世界一流的企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成长方向?现在把它定位为,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创新、好的治理,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提出世界一流,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现在是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我们理解,世界一流的一大部分企业属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像产品卓越更多指的是大型制造业。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定差距,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需要企业快速成长,需要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从大的意义上来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确实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客观来讲,今天我们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20年前,央企中只有五六家世界强企业,记得那时出国学习,大家很期待听世界强企业的董事长讲讲,特别想去世界强企业参观交流。2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世界强企业涌现出了这么多,具备了规模的条件。如果20年前我们提出做世界一流企业,那时可能还不具备条件,今天到这个时候了,因为我国已经有了很多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

从制造业来讲,这些年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去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4.86万亿美元,占国内GDP的27.4%;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2.3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0%;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约占GDP的20%,但它的绝对值相对较小,仅有0.98万亿美元。对比起来,大家会看到中国有强大的制造业。我国“十四五”规划希望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能够保持相当的比例,很多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把制造业的比重调整到30%左右。这就意味着,我国不能像国外有的国家一样把服务业比重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这既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也不符合在国际上竞争的大趋势。我们还是要把制造业做好,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年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上有非常大的提升,过去是“跟跑”,现在是“并跑”,有不少企业已经进入“领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

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人大等很多高校,包括很多企业、机构都积极投入到世界一流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研究世界一流的内涵、标准、目标,同时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世界一流企业的样板,哪些企业是世界一流。所以世界一流不光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它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年中工作视频会议,强调了要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部署新要求,提出几个坚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壮大实体经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

最近我参加了一些关于世界一流的交流会,结合国资委会议精神,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这几个核心内容展开交流。

一、产品卓越

其实做企业归根到底是向社会贡献产品,产品做得怎么样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层次的企业。世界一流的企业的产品一定是一流的,一定是卓越的。怎么才能做到产品卓越呢?我觉得至少有几点特别重要。

第一,坚持做强主业。世界一流的企业应该是一个主业突出的企业,把产品做好,做到极致,也就是专业主义。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个是务实主义,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主业做好,把企业做好。另一个是长期主义,其实做企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讲没有十年二十年做不好,如果想做到极致,可能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大家问,你怎么算出来的?我说,我不是算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中国建材旗下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像北新建材、中国巨石这些企业的各项指标现在在全球都是第一位,它们都做了四十多年。奉行专业主义、务实主义、长期主义,这些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务实,要长期做下去,扎扎实实、心无旁鹜地做强主业。我们常讲企业的价值观,做企业真的要有价值观。我在企业一直强调的价值观就是要把主业做好,不能三心二意,这是一个前提。

第二,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发扬工匠精神。在企业里必须把管理做好,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过去我们经历了“技术+管理”这样一个年代,这几年我们突出“创新+资本”,其实如果想把产品做好,就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既要加大“创新+资本”的力度,同时还要加大“技术+管理”的力度,打造企业综合竞争优势,尤其是管理非常重要。

近期我去了宁德时代、潍柴动力等几家企业,发现它们的管理做得非常好。像宁德时代做电池的,最近推出了麒麟电池,续航能有公里。我在它的生产线上,看到的是极限制造,什么叫极限制造?六西格玛是过去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创设的一种方法,后来杰克·韦尔奇拿到GE去应用,又在很多其他企业推广,就是将缺陷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PPM)。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是十亿分之一(PPB),把缺陷率控制到这么低,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它平均每1.7秒产出一个电芯,20秒产出一个模组,两分半产出一个电池包,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必须保证质量,它在生产线上有超过个控制点,是全过程管理。因此企业要想做好,管理还是要硬功夫。

我后来又去到了潍柴动力,潍柴动力是山东潍坊的一家公司,做柴油发动机的。我看了以后,也是很受触动。潍柴动力发动机的热效率超过51%,是全球最高的。再有,它创立了一整套WOS管理体系。管理好的企业才能把东西做好。

最近我出版了《三精管理》这本新书,去年在人大商学院我围绕这个主题给大家讲过两天的课程。三精管理是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和经营精益化,讲的是组织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精健;管理如何精细,精者质量,细者成本,如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有就是要提升质量,其实做产品核心还是要把质量做好。质量不好,其他都免谈。质量怎么做好呢?质量不是简单的“严”和“宽”的问题,仅靠最后的质量检验员检验是行不通的,要进行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从TQC到ISO,再到现在的卓越绩效评价模式等等,这些国际先进的质量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引入,让企业的质量管理有了一套操作的方法。像北新建材年引入了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在年获得“全国质量奖”。北新建材的石膏板大家看来可能是普通的产品,但质量一直做得非常好,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

谈到工匠精神,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聚精会神、扎扎实实地做。我常和大家讲要学会深度学习、深度工作、深度思考。其实工匠精神就是要深度工作,埋头苦干,认真把产品做好。无论德国还是日本,这些制造业强国都有一大批的工匠,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连工匠都没有,那么工匠精神从哪来呢?我们要想把产品做到卓越,就需要一大批工程师,需要一大批工匠。德国斯图加特是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城市,奔驰汽车以及其他一些制造业企业,都在这地方聚集着。斯图加特有一个小镇,居然有95%的居民是工程师,这让我很受触动。

我以前专门到斯图加特进行参观考察,发现在德国实行“双轨教育”,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应用技术学院,有点像我们过去的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工程师、技术工人。这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来讲特别有用。前几年我也去了日本丰田,看到丰田汽车厂流水线上清一色30多岁的工人。丰田市的年轻人中学毕业后,可以直接去读技校,读完技校就来丰田工作。现在我国的专科院校比较少,很多改成了综合性的大学。过去一段时间,年轻人也很少愿意到技校学习,将来做技术工人。所以在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这方面,我们未来还要继续加强。

第三,大力推进智能化的改造。智能化不光是降低了成本,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作业的精准度,提升产品质量。

我去美的调研,美的做家用电器,后来收购了德国的库卡(KUKA)机器人有限公司。现在,美的机器人用得比较普及,每万名工人配套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有多个,未来两年内打算提高到每万人用个。

机器的操控更加精准,比如精细的机床加工能力,以前我们讲五轴机床、七轴机床,现在是九轴机床,借助智能化的技术可以进行更精密地加工,追求“精准、精密、精致”,把东西做好。像中国建材过去一条水泥生产线需要两三百人,现在智能化的生产线只需要50人。不光是减少了用人,最重要的是操作更加精准,每吨熟料用煤量从过去的公斤减少到85公斤。

在产品卓越方面,我认为需要把几件事结合起来,一要有很好的管理方法,突出管理的作用。二要有工匠精神,依靠人来把产品做好,人要聚精会神。三要合理运用智能化的工具。企业里要重视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对人的管理、对工匠精神这方面也要注意加强。

二、品牌卓著

企业要把品牌做好。改革开放后,我们拿市场换技术、拿市场换资本,但市场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品牌。我结合汽车行业,谈谈对品牌的认识和感想。

过去这几年,带着对世界一流的思考,我参观考察过一些国内外的汽车企业,国外企业去过日本丰田、德国奔驰,国内企业去过一汽、北汽、上汽、广汽、比亚迪等,还有一些新势力的汽车公司。为什么我那么愿意去看汽车企业?因为,汽车工业是制造业的一个代表。从某种程度来看,汽车工业做得怎么样,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

我们回望历史,在第一轮开放汽车市场的时候,我国汽车公司主要是和国际知名品牌的汽车公司进行合资,可以说,生产的汽车是万国汽车,街上行驶的车辆不少是外国品牌。随着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国内汽车行业也快速发展,而且质量水平越来越高。和国外知名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汽车企业在制造、设备等硬件方面,包括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上,已经毫不逊色。年我去广汽埃安的汽车生产线参观,这条智能化生产线是年建设的,车辆组装都是智能化、自动化的,看完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说日本丰田、本田公司的技术员看了也很惊讶。

年我国的汽车出口超万辆,相信未来几年内,将会超过日本的出口量,因为目前看来,我国汽车销售总量有2,万辆,已经是世界第一,下一步出口也将排在前列。关键是新能源汽车这一轮,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弯道超车。我做制造业几十年,到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汽车厂,钻到车间里去看个究竟,我对我国汽车业还是很有信心的。

这几年我们在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最近我看到一个数字,还是比较振奋的,国产汽车品牌在市场的占有率已达47%,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我们要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实现品牌国产化。现在几乎每个汽车厂都生产新能源汽车,无论在电池、电机,还是电控方面,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都可以做到世界一流,现在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品牌做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一汽集团时讲到,“一定要把我们的民族品牌搞上去”。我去参观一汽时了解到,年红旗车销量突破30万辆。现在国产汽车不光是内部的机械、电控等做得很好,外观的设计能力也很强。我到上汽去参观设计中心,几十个汽车模型都是1:1用油泥做,然后再烤上漆,设计得都非常棒。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个品牌的时代,中国企业要把品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施振荣曾提出“微笑曲线”,一个嘴角是研发,另一个嘴角是市场,中间最低的这个点是代工制造。在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上,如果只搞制造,没有品牌,没有研发,只能挣代工的钱,这就是过去我们走过的道路。现在我们必须重视品牌工作,在做好品牌上下大功夫。

一要树立品牌意识,坚定品牌信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合资、代工,现在进入自己的品牌时代。比如安踏这家公司做鞋,过去是代工的,后来转型成了有自主品牌的公司,这次冬奥会安踏的产品非常亮眼,品牌效应突出。由此我们相信完全能够把自己的品牌做好。这里是一个信心的问题,现在年轻一代热衷于国潮,说明大家有了自信心,不再迷信洋品牌。这也是一个拐点。过去我们没有什么好品牌,是因为产品质量相比有一定差距,现在我们很多产品的质量称得上是一流,像安踏、波司登这些自主品牌做得好的企业,非常值得称赞。中车做的高铁也是世界一流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心,倡导用国货,接受国潮,主动适应新的变化。

二要研究国际品牌的规律。以手表为例,其实我们的手表质量做得不错,日本做得也很好,但还是做不过瑞士。我曾专门为品牌到过瑞士,瑞士人跟我讲,品牌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不是依赖一个销售员或一个品牌专家,而是企业“一把手”要特别重视。

三要加强品牌宣传,加大品牌投入。做品牌不是一日之功,要长期地做,要加大品牌的投入。我们现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做品牌卓著的企业,也要加大在品牌上的投入。其实品牌也有投入产出,它和企业其他的投入,比如研发投入、生产投入等,是同等重要的。

三、创新领先

20年前创新是个新名词,现在好像大家每天都在讲创新。但是如果真让说什么是创新,不见得马上能说清楚。创新的鼻祖熊彼特在年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个新组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资本是创新的杠杆。

一是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是模仿创新,讲得比较多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当然那个时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当年日本也是以模仿创新为主的一套工业体系。受益于这样的创新体系,我们得到了第一阶段的长足发展。这并不丢人,它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但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了,就不能再简单地走过去模仿创新的那条路,而是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自主创新是指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集成创新指的是既有借鉴的,也有自主的,结合起来的创新。模仿创新只能有二流、三流的产品,只有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才能有一流的产品。

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实验室等基础建设。华为年的研发投入超1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华为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力度确实很大。其实,国际上很多大公司,都有相当强大的实验室,也就是说,具备较好的研发条件。

我们不少企业喜欢建生产线,制造能力很强,但在投资实验室这些基础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几年中国建材推出了电视、手机上用的电子薄玻璃,打破了过去日美企业的垄断。我们能把它自主研发出来,靠的就是有世界一流的玻璃实验室,所有的配方、工艺条件都是通过这个实验室完成的。

企业要创新,得有手段,得有标准,得有方法。首先,要在实验室里进行研发,而不只在生产线上创新。今天,企业要加大投入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来保证能够做出更好的产品。

在医药行业,生物制药也好,化药也好,过去我们和西方确实有差距,但这几年我们加大了研发投入。过去研发一种新药,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10亿美元的投入。国药集团的干部跟我说,现在做出一个全球发行的新药,大约需要26亿美元的投入。这不是一般小企业能做的,需要一些大企业投资去做。

这些年,我们的医药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大规模整合,今天有了像国药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同时又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比如恒瑞医药借力资本市场,成为千亿级市值的上市公司,可以有更多资金投入,进行新药研发。

国药中生用98天的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新冠疫苗,也是因为十几年前就在疫苗研制、生物制药等方面开始大规模地投入。现在在血液制品、疫苗等生物制品方面,我们的装备、技术能力等,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这两年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可能再过三五年,中国的新药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也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推行激励机制。企业要设计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创新人员有良好的待遇,这样才能打造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归根到底是靠人完成的,所以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在创新领先这个问题上,企业也是要下大功夫的。

四、治理现代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和欧美、日本企业的差距已经缩小。今天,不管是央企、地方国企还是民企,企业的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也培养了大量管理人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公司治理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我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三年多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4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