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前景 >> 青岛市公开课透镜及其应用录像莱西市
青岛市公开课录像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
授课人:莱西市实验学校李芦芳教学模式: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线上模式)附:一、课件二、教学设计《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学设计(-3)
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李芦芳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知道透镜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2.科学思维:
引出透镜及其应用相关知识,运用并列对比、举一反三、轴心辐射、溯因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缺点列举法、控制变量、转换法等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加深对透镜“会聚”和“发散”的理解,通过播放动画归纳出凸透镜成像动态规律。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通过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提升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发明创新意识。通过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的运用,提升文化自信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1.背景模式(宇观):三重五环节“信息归纳—(实验验证—应用创造)—类比模仿”
教学模式:
(1)五环节进阶模式——三重五环节进阶模式:
教学阶段1(课前翻转)—教学阶段2(课堂内化)—教学阶段3(课堂常规)
(2)进阶关系模式:
模式:信息归纳关系模式、实验验证关系模式、应用创造关系、类比模仿关系模式
组合:“信息归纳—(实验验证—应用创造)—类比模仿”关系模式
2.整体模式+反馈模式(宏观)(各教学阶段结构):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
3.探究模式(介观)(各探究或问题解决工具,其组合形成的探究过程具体详见表格):
(1)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模式、塔巴:分组—分类
(2)中国古代科学家模式::管仲:分组-分类模式华佗:类比—模仿模式
(3)科学方法模式:培根:信息—归纳模式、牛顿:假设—检验模式、劳丹:问题—解决模式、缺点列举法:缺点—改进模式、目标分解法:目标—分解模式、反馈控制原理:反馈—矫正模式、对应原理:知识—方法模式
(4)心理学效应模式:蔡格尼克效应:半途而废—重续前缘模式、吉宁定理:失败—引领模式、灯塔效应:灯塔—指引模式、对比效应:并列—对比模式、辐射定律:轴心—辐射模式
(5)成语模式:得寸—进尺模式、查漏—补缺模式
4.交流模式(微观)(学生的学习过程):
透镜式模式——小问题串模式(6+16+13=35个小问题)
三、教学实录《透镜及其应用》课堂实录
线上内化:
整:这一节课我们复习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采用情境引领——问题导向——自主实践——教师引导——共同提炼的复习模式,本节课基础内容共两部分,透镜、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
分一:课前以情境引领,问题导向为轴心,阅读课本及观看实验视频回放,复习了透镜及其应用的相关基础知识,通过小各组反馈、汇总,有以下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探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会聚”是不是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一定相交?“发散”是不是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一定发散?你对会聚和发散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回答:“会聚”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原来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发散”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原来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老师做得实验,通过实验,刚才这个同学回答的是正确的。
分二: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
学生回答:第一个发散,第二个会聚
怎么判断的?
学生回答:延长入射光线,看入射光线的延长线是在折射光线的里面还是外面,在里面是“发散”,反之“会聚”
合:方法总结:判断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是“会聚”还是“发散”方法:延长入射光线,若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在折射光线的里面,则光线被发散,反之,光线被会聚。
补:把判断方法补充到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上
测: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解决了同学们课前自学中的疑惑,下面检测一下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做自主实践,通过检测发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返回基础,4个情境4个问题,同学们对照课前任务单1分钟时间再巩固一下,自己先订正一下自主实践的答案,对一下答案
线上教学:
整:刚才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检测,下面进行综合运用
分一:做例1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照框内的分层任务,有能力的同学独立思考
学生回答:镜头远离被照的人,同时将镜头后缩。
我们先带着问题来看一段动画,总结出(实)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实像变大的调节方法
调节依据?
学生回答: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距变小的调节方法?
学生回答:①透镜不动,调物体②物体不动,调透镜
具体调节方法?
学生回答:①物体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②透镜靠近物体,同时调节光屏
虚像变大的调节方法呢?调节依据?
学生回答:物远像远像变大
物距变大的调节方法?
①透镜不动,调物体②物体不动,调透镜
具体调节方法?
①物体远离透镜②透镜远离物体
刚才同学回答的是正确的。下面做变式训练,互动板出示答案
分二:做例2
先来观看一段动画,通过观看动画你能找出哪些屏上承接不到像的原因?
学生回答:①蜡烛在焦点上②蜡烛在焦点以内③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
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不够长
还有没有其它原因了?
学生回答: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像这一种类型题,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后,该小组继续实验,调节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如下图,该成像原理与(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学生回答:没有告诉焦距,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我们先来看下列动画,总结出:vu成缩小的像;v=u成等大的像;vu成放大的像,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可以判断像的性质,利用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也可以判断,
由图可以看出,vu成放大的像,能成在光屏上的像一定是实像,所以与投影仪的原理相同
像这一种类型题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
在上述的实验后,若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不移光屏,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在透镜左侧加透镜,此原理与眼的矫正原理相同?
学生回答:凹透镜近视眼
这一类型题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做变式训练2答案出示在互动板上
合:总结一下本节复习的内容
补:将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补充到自己画的思维导图上
测:做达标检测
1.(必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应用在照相机上
C.在贴近凸透镜的左侧放置一眼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该镜片对光起发散作用
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选做)如图所示,圆柱形玻璃瓶中装有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铅笔.把铅笔从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观察看到的现象.
(1)透过装水的玻璃瓶看铅笔时,玻璃瓶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一个.
(2)刚开始移动时,透过玻璃瓶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选填“长”或“短”),此时看到的是由于光的(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选填“实像”或“虚像”).
(3)在铅笔逐渐远离玻璃瓶的过程中,透过玻璃瓶看到铅笔尖所指的方向(选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4)在铅笔逐渐远离玻璃瓶的过程中,铅笔尖的长度的变化情况是.
四、学案《往期公开教学录像》青岛市交流课《电流与电路》录像青岛启元学校青岛市公开课《光学作图与解析》录像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青岛市名师开放课《杠杆》录像青岛市即墨区龙山中学山东省公开课《浮力》录像崂山十中青岛市交流课暨教学成果新疆地区推广课录像《电学专题复习》青岛第五十九中学青岛市交流课暨教学成果甘肃宕昌地区推广课录像《第一章机械运动一轮复习》青岛第五十七中学青岛市名是开放课《光现象章节复习课》录像平度市教学研究指导中心青岛市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课题公开课《电路的奥秘》录像崂山区育才学校
青岛市局属片公开课《功》录像青岛实验学校
青岛市公开课《二力平衡》录像青岛第二十四中学
青岛市公开课《焦耳定律》录像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
青岛市交流课《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录像青岛第六十三中学
青岛市名师开放课《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录像青岛市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青岛市交流课《第四章光现象复习课》录像青岛市崂山区麦岛中学
青岛市公开课《磁现象磁场》录像青岛市城阳区第十五中学
青岛市公开课《磁现象磁场》录像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初级中学
青岛市交流课《第四章光现象——光学作图》录像青岛第五十九中学
青岛市交流课《欧姆定律的应用》录像青岛第六十二中学
青岛市交流课《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录像青岛第五中学
青岛市公开课《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录像青岛第三十七中学
青岛市交流课《压强的实例分析与计算复习》录像青岛第五十七中学
青岛市“边学边实验课题公开课”《浮力》录像莱西市望城街道兴华中学
青岛市公开课《电功率复习》录像莱西市济南路中学
青岛市公开课《光的直线传播》录像胶州十中
山东省“送教助研”公开课《欧姆定律》录像
青岛市公开课《电阻》录像
青岛市名师开放课——《电压》录像
青岛市名师开放课《电流和电路》录像
青岛市公开课《运动的描述》录像
版权归属原作者
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