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市场 >> 追不上时代的快,坚守成长的慢
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在轮下》
现在时代发展飞快,疫情之后,又逐渐恢复了过去的马不停蹄。
身边很多朋友,工资降了一半,工作量却翻了一番。
职场依旧是职场的样子,需要辛辛苦苦奋斗,需要看遍世间难看的脸色。坐地铁奔波,吃夜班公交的苦。
疫情带来恐惧感还未散去,中年的焦虑感持续加剧。
城市一天一个样子,一个又一个新风口出现。
公司为了适应变化不断调整。
制度的变化,岗位的更替,昨天学的东西可能今天就过时了。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心浮气躁的人,依旧要面对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每天忙忙乱乱的,但即使如此,两眼一闭,双手一伸,胡乱一抓,又什么都抓不住。
就连作家韩松落,也在微博上说:到了一定年龄,我最怕的还不是穷、原地踏步和生命激情消失,而是变成老疯子(不是文艺兮兮的那个疯,是精神病理意义上的疯)…
一个崭新的老疯子出炉,离上街指挥交通就差一步。
文字中满满的焦虑感。
人到中年,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面对生生不息的焦虑之火,我也经常会焦虑到拍大腿。
自省也许是个好办法,每天提醒自己:
如常生活,认真吃喝,坚持读书,坚持工作,千万不要变成妄想之人。
到底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自处?
我有3点思考。
插画来自艺术家OwenGent01目标要对,步子要小
时代车轮太快,实在追不上,就让自己先慢下来。
我经常告诉自己,不是不做,而是想清楚了再去做。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战略能力是人生必修课,我们在学校从来没有学过。
培养美国硅谷企业高管最多的学校是哪里?
不是哈佛商学院、耶鲁大学商学院等“常青藤”高校,也不是沃顿商学院顶级的商业大学,而是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战略学习。
战略能力决定一个人职场发展的高度。
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整天忙忙碌碌,什么工作都要干,什么事情都想抓,感觉每天24个小时不够用。
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公司不仅发展的战略方向不明确,重点也不明确。
最后公司项目不断失败,人员流失,危机四伏,濒临倒闭。
后来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的短板,开始学习战略能力,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
不断聚焦,明确发展方向,不断试错,在正确的方向上,把事情一件一件做正确了。
才让公司起死回生。
插画来自艺术家OwenGent后来发现改变低水平勤奋的解药是:
目标要对,步子要小,步子还要慢。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纵观全局,把事情都想清楚了、理明白了,再去制定目标。
目标制定以后,再把目标拆解成一项一项具体的工作。
用正确的方式去完成具体的工作。
拥有明确目标的人,即使走得再慢,也比没有目标、跑得快的人,提前到达终点。
这样的话,即使从最细小的事情开始做,只要大方向也始终明确,事情就会有条不紊地进展。
企业发展是这样,自己的人生设计、职业发展也是一样。
要先让事情慢下来,先把心静下来,看清楚了方向,选择对了方向,再去做。
《跃迁》书中提到:在这个时代仅凭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先理解时代的趋势,看到每一个企业、公司都有自己的系统。找到系统的杠杆支点,个人的力量才会被放大。要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就像鸟借助上升气流和同伴的拍打翅膀,能够飞越大洋。
看名人传记同样会发现:
投资家巴菲特用最保守的策略赚到最激进的收益。
曾国藩一介书生带兵打仗,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征服太平天国。
探险家柯林斯通过日行20英里第一个到达极点。
他们都是被时代记忆的伟人。
他们都是沉得住气、慢得下来的人。
他们之所以能慢得下来,不是因为比别人有毅力,而是因为想得清楚。
时代越快,行动越慢。
用战略眼光,看清楚问题再行动。
步子要小,一步一步走,才会摆脱焦虑。
02精心读书,慢慢学习
很多人化解焦虑的方法,是把知识付费当成救命稻草。
但,太多人误解了知识付费,越学越疯。
知识需要慢慢学习,知识付费和读书一样,日日学习,不学不行,学得太着急了也不行。
俞敏洪老师曾演讲说过一段话:
我对中国人读书这件事情无比失望:我反复讲犹太人人均每年读65本书,我们中国人只读5本书,后来我发现,连这个5本书的数据统计都是假的,这个数据把中小学教科书、课外辅导材料都统计进去了,平均每一个中小学生有20本以上的辅导材料和教科书,这意味着成人是不读书的。有一次我对个中小学老师讲课,让读过5本非教科书类书籍的人举手,结果只举起来了20双手,中国的中小学老师都不读书,我们又怎么希望我们的学生读书?
他还提到,去俄罗斯、美国坐地铁,地铁里的年轻人有一半在读书,而在中国,年轻人都在玩手机。
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书籍前所未有的便捷可得,电子书很方便,在网络上就能获得很多新知。
但我发现身边很多人,依然还是不读书、读得少。
上学的时候,很多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几乎从来不读书。
还有那些学历很高的同学,也不读书。
我从大学本科、研究生期间,基本保持每年30-50本的阅读量,不包括专业书籍。创业这几年,更是每年保持本书以上的阅读量。
读书这件事情当然不是数量的比拼。
读书多了,见识逐渐多多少少了有了提升。
吴军在《见识》中提到,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我8岁之前在农村,从小在县城长大,现在在北京创业。
没有资源、没有行业积累,到哪里都是从0开始。
读书为自己打开了眼见。
读书让我多一个视角看问题、多一个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读书也让我多了几分勇气,放弃10年土木工程专业,没纠结没拧巴。
如果不去读书,依旧是农村小伙,小县城的气质,没有勇气去放弃专业,也不敢选择在北京闯荡。
更不好意思把梦想挂着嘴边。
插画来自艺术家OwenGent薛兆丰教授说,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很多现实问题;可以明白大众视而不见的制度安排,以及制度背后的逻辑;可以提升经济学品位,看高手过招,辩思想源流;可以增长见识、增强自信,更加理性、悦纳和进取。
当读书学习了一些金融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之后,才多多少少知道了,用金融财务的视角去管理公司。
《跃迁》书中提到了要成为“联机学习者”。
一个人的学习、思考能力都极其有限,整天盘旋在自己的思想、能力、领悟范围内,很快会遇到瓶颈。
很多时候,我也很怀念大学期间,骑行徒步的方式看世界,说走就走,记录自己看到、感悟到的东西。
看到世界的多样不同,才能坦然理解不一样的存在。
感谢自己入职第一份工作,全国各地的出差,遇到有思想的人,一起交流聊天都是学习。
英国教育家、牛津主教约翰·纽曼在一次讲演中讲道: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且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创业过程中,我一直要求我们团队的小伙伴,工作再忙,一定要读书学习。而且每月的工作计划中,必须要有读书计划。
没人教,自己思考学习。
自己培养自己,把普通人通过学习变成优秀的人,才能达到平凡人干非凡事。
对我们来说,知识付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赎罪券。
而我们的罪,就是焦虑引起的疯病。
时代发展越快,越要慢慢阅读,慢慢学习。
插画来自艺术家OwenGent03人生就是一场投资
时代发展太快,追不上,可以选择慢慢成长。
保持春天播种、夏天耕作、秋天收获的心态,来耕作人生。
用投资的心态来看待人生。
我以前经常会用这么一个错误概念思考问题。
我们花出去的时间、耗费的精力、花费的金钱,就只是耗费了,并没有回报。
后来慢慢发现,其实我们的时间、精力、注意力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投资,并不是简单地被耗费掉。
投资行为最核心的特点,就是需要取得回报,最好是成倍的回报。
每个人可以成为自己的“人生投资者”,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淋漓尽致。
因为当我们把一个行为当成投资的时候,我们想的就不是尽可能少花钱,而是尽可能思考花这笔钱是否划算。
比如说元仅仅用来吃饭,回报就是吃饱。但是如果你用20元吃饭,剩下的钱去看一场电影、买一本书。这个投资就是非常合算的。你将获得知识、新的启发,或者能力上的回报。
我们的时间精力也是一样,表面上看,好像睡一觉就能恢复,没有什么成本。
其实你的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一天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你要更加谨慎地投资你的时间精力。
时代发展越快,我们越要用投资的眼光看人生。
重要的事情,值得花时间去做,值得用精力浇灌。
持续进步是人生的必需,但要用一种舒展从容的态度去做。
人生本身应该是安静的,而非匆忙的。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
在最坏的时候,懂得吃,舍得穿,不会乱。
同样,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在最焦虑的时候,懂得辨好坏,舍得下力气,不念贪嗔痴,才能把这后半程人生,不疯不癫地过下去。
有条不紊地奋斗前行,过舒展从容的恬静人生。
插画来自艺术家Owen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