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市场 >> 极目中国万里行丨一天体验宁波的古与
极目新闻记者孙泽宇张奇
视频剪辑赵鹏
极目新闻摄影记者王永胜
00:17“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想要了解宁波,照着这句城市形象口号去打卡肯定没错。4月16日,极目新闻联合东风雪铁龙发起的“沿着高速看中国极目中国万里行”活动走进浙江宁波,在一天内,感受了这座“古”与“新”交相辉映的魅力城市。
体验“大国工匠”式的高精度操作
离开福建平潭,驶向浙江宁波,在G15沈海高速上,为何全是大货车?因为这段高速的中点,有着“世界第一大港”。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
来到宁波的第一站,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了位于杭州湾南部的宁波舟山港。年,该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第12年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列全球第三。
走进港区,只见一艘艘巨轮停泊在码头边,甲板上装满了形形色色的集装箱,眼前这一幕的壮观场景,让记者根本无暇欣赏更为浩瀚的海洋。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的桥吊
码头上,无数起吊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他们伸出了有力的“手臂”,将一只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或从货轮上卸下,或装上货轮,然后运往世界各地。港区内的道路平整宽阔,堪比飞机跑道。货运车辆在此来来往往,穿梭如织,好似蚂蚁搬家一样忙碌。
在穿山港区内,极目新闻记者见到了宁波舟山港集团首席技师、“大国工匠”竺士杰的徒弟郑恒亮,并跟随他一同登上了码头的桥吊操作间,亲眼见证了“桥吊竺士杰操作法3.0版”。
在港区9号泊位36号桥吊的操作间上,郑恒亮正在推动着座位两侧的操纵杆,左倾,右倾,左旋,右旋,下方的吊具随之向不同方位移动。他每天的工作,是在50米高的桥吊上,操纵着巨大的桥吊机器,吊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
郑恒亮说,摆放集装箱的要求很高,每个集装箱的偏差不能超过2厘米,而在50米高空完成这个任务,则要更难一些。从高空俯视时,锁孔被集装箱完全挡住,很难精准对位。竺士杰曾表示,在50米高空要完成2厘米的精度,那它就是倍的精度。
年,郑恒亮便来到了这里,岗前培训时,正是“大国工匠”竺士杰向他传授桥吊操作技艺。“我很快就学会了,竺师父说,我是很有天赋的。”回忆起师父的夸赞,郑恒亮略有自豪,“当时我一天大概要吊运个集装箱,现在都要接近个了。”
就在这一天,就在距离36号桥吊仅几百米的地方,穿山港区1号集装箱码头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宁波舟山港第一个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全面建成,全球第二大单体集装箱码头完成最后一块“拼图”。宁波的“新”,更新了。
书香文化已注入宁波人的灵魂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上午体验了港口的“新”,下午就去天一阁,触摸这座建于明朝“天下第一藏书阁”的“古”。
天一阁“天下第一藏书阁”
一进园子,真可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水天山石、花草树木、蜂鸟虫鱼,个个美得令人称绝。
“这是‘万工轿’,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个工时而得此名……”景区内,一个柔和的声音吸引到记者的注意。记者纳闷:景区内的讲解员,都是身着工作服的,但眼前的这位正在向游客讲解的女士,怎么穿的是便装?
记者上前询问得知,她名叫汤静(化名),43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宁波市民,因为熟知天一阁的每个角落,她非常愿意将千百年来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讲述给慕名前来的游客们听。
天一阁
“关于天一阁的所有资料,大概有3-4万字,但我得精简到只用1个小时讲完。”说着,她向记者展示了她修改了多次的讲解稿。从今年初开始,汤静一有空就会来到天一阁内,向游客们讲解。“小时候只是喜欢这里的自然景观,长大后,我才被它的故事深深吸引。现在,我已然成了一名‘阁粉’!”
谈及来此讲解的初衷,汤静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其实,她本身是一个非常内向、不善言谈的人。“我很想为天一阁做点什么,也想突破一下自己的性格。”
标准柔和的普通话,不徐不疾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与游客间的亲切互动……记者惊叹,一位内向的女士,怎能如此脱胎换骨?汤静说,天一阁仿佛是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置身其中感觉如沐春风,瞬间就能敞开心扉,充分享受。
汤静说,天一阁的主人范钦为了藏书,打造了周密的藏书措施,制定了严格的借阅规范,这种执着于文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去年11月,天一阁博物馆景区也在招募志愿讲解员,汤静报了名,现已通过面试,接受记者采访当天,她正好就要参加试讲的考核。“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周末都泡在这里,以专业讲解员的标准来练习。”
“我们招募讲解员,宁缺毋滥,必须找到真正热爱天一阁的人。”一位志愿讲解员的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团队已有82名志愿讲解员,“汤静的故事,足以显示出她对天一阁的热忱。千百年来的厚重文化,已经深深注入到了宁波人的灵魂。”
为了吃,宁波人绞尽脑汁
行至宁波,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报史馆、宁波城市大脑与融媒体演播厅,并与宁波日报甬派编辑部采编人员进行交流,双方记者建立了深厚友谊。为极目新闻的精彩之旅加油助阵后,“甬派”记者带着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了南塘老街。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甬派客户端”为“极目中国万里行”助阵
这条老街,虽然是以明清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外观,却处处透着现代商业的气息。记者本以为这是“欺骗”外地游客的普通商业街,但在亲身探访后,这里的“干货”让记者深深感到被“打脸”。
年,20岁出头的宁波小伙江定法,在街上卖汤圆赚了些钱,准备开设店铺。他没什么文化,想不到好的店名,于是只好使用自己的小名“江阿狗”。他自己能写的字不多,便请来了一位名人帮他画招牌,取用“江阿狗”在宁波话的谐音“缸鸭狗”,便在招牌上画上了一口缸、一只麻鸭和一只黄狗,中间嵌着“汤圆”两个小字,后来,招牌又被一位在此享用美味的秀才改成了字。没想到,这个宁波的“谐音梗”,能一直传承近百年。
像缸鸭狗这样的宁波当地老字号小吃,在南塘河边的南塘老街比较常见。
位于南塘老街的宁波菜博物馆
走出缸鸭狗小吃店,一旁的宁波菜博物馆又抓住了记者的目光。这所“小而精”的博物馆将展览与门店结合在一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宁波菜是“浙菜”的一部分,主要特点为“鲜咸合一”。为了让这一本土菜系被更多人知晓,今年1月,当地在此建设了这座博物馆。
“宁波人在一年里的每个节气,都会吃不同的东西,为了吃,宁波人可谓绞尽脑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吕爱卫介绍,“在清代我们就有榨汁机了!”记者从馆内摆放的两台清代榨汁机上看到,榨汁机由木质底座、支架、榨板等几部分组成,通过杠杆原理发挥作用。其底座造型类似长板凳,开有槽孔的一端被嵌入一根人字形的支架,这一端稍低于另一端,便于榨好的汁水从槽孔流出,进入接在下方的杯碗。底座上有一块圆盘区域被挖开,用于放置果品,只要使用榨板向下压果品,便可榨出汁水。
从清代榨汁机上移开目光,馆内的70多种菜品更是琳琅满目:宁式鳝丝、槽鸡麻油羊尾笋、宁波泥螺……记者吞了一把口水,与吕爱卫匆匆道别后,一头扎进老街的小吃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