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费曼学习法,做到哪些,才算是真正参透

发布时间:2023/7/10 16:35:49   

“用输出倒逼输入”这个学习的概念,被我读过的好几本书的作者引用过。带着好奇心读完,并没有期待的那种“果然不错”的感觉。目录逻辑混乱,语言前后矛盾,除了“用输出倒逼输入”概念和“简化”原则外,几乎很难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

01不赞同的观点

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输出”,“内化,是一切学习的终极目的。”

派曰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学以致用,让自己活得更通透。输出和内化,仅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认为:

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应付考试,你的学习是纯功利性的输入;

如果接触一类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某种固有立场,你的学习是有倾向性的输入;

如果是内卷和排他的思维方式,你的学习是偏执性的输入。

正确的目的是非功利性、非倾向性和非偏执性的,要有一个单纯的愿景——“我就是想掌握这些知识,了解它们,然后产生自己的理解,学习时并不想怎么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创造利益”。

派曰认为,作者说的“单纯的愿景”有点一厢情愿了。至少我的学习,都是带有功利性质的,比如,看学习方法的书,是为了提高自己学习的投入产出比;看思维方面的书,是为了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型;看企业管理类书籍,是为了让自己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学习数学和逻辑,就是为了考研应试......

如果我的学习仅凭兴趣,而缺乏目的,我想上述类型的书籍一个字都读不进去。因为,我的兴趣是看网文,哈哈。

02作者的“费曼学习法”

以上是作者提炼的费曼学习五部曲,派曰在这里就不展开阐述了。因为,派曰认为,作者阐述的逻辑有些混乱,不通俗易懂,且不符合MECE原则。

0斯科特描述的“费曼学习法”

该书的封底有这么一段话:“费曼学习法的有效性被‘神奇小子’斯科特证实:他运用费曼学习法,用1年时间,修完麻省理工学院4年门计算机科学课,震惊了世界。”

很巧的是,我前些日子刚读过“神奇小子”斯科特的一本书,叫《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中确实介绍了费曼学习法。但是,费曼学习法仅是他总结的学习方法中的一部分。所以啊,封底的这句话,很有些夸大其词了。

以下是斯科特对费曼技巧的总结:

04派曰学习法

派曰结合“费曼学习法”和《如何高效学习》中的思想,归纳出一套新的学习方法,与你分享:

1说说“理解”

这里面的理解包含两个概念,一是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二是建立知识模型,如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化繁为简”的道理。

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吗?里面有一段关于如何阐释“机械装置”定义的片段。

兰彻(学生):能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装置。机械装置让工作变得简单化,也能节省时间。比如,今天很热,按下开关,得到阵阵凉风,风扇,就是个机械装置。和千里外的朋友说话,电话,机械装置!快速运算,计算器,是机械装置!裤子拉链,上上下下,都是机械装置。

查图尔(学生):机械装置是实物构件的组合,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借此,能量和动量相互转换,就像螺丝钉和螺帽,或者杠杆围绕支点转动,还有滑轮的枢纽,之类的。尤其是构造,多少有点复杂。包括活动部件的组成,或者简单的机械零件,比如滚轮,杠杆,凸轮等等。

书友们,你觉得哪个阐释能让你更好地理解“机械装置”这个定义呢?没错,是兰彻的解释。他的解释三岁小孩都能听懂。这就是化繁为简的道理!

2说说“拓展”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地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扎根。”

思考,是思维探索的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将各种信息关联在一起的过程,然后将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互相打通,彼此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的思维结构和更加系统的逻辑关系。

比如,当我们在读一本书时,能否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另一本书有相似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领导力,是否能讲讲唐僧的领导力,讲讲项羽和刘邦的领导力?

此处所说的拓展,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横向思考:

举一反三式思维。如上面关于“机械装置”的例子,兰彻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了解释,还例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但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机械。

当我们能够把各种相同的知识、观点和事例关联在一起进行思考时,横向思考的能力就全面体现出来了。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个体的知识储备量。

总之,我们要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阅历去理解一个概念,然后将零碎的知识互相打通、联结,形成系统化知识结构。

纵向思考:

跨界式思维。更多的是比喻法的运用,也是可迁移能力的运用。如果你能够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关系,那么你就掌握了纵向思考的能力。

比如,一轮弯月和一叶扁舟之间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熵增定律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马斯洛需求理论与促销文案撰写之间的关系。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要几个。

要想达到芒格的目标,必须具备跨界思考的能力才行。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纵向思考能帮助我们打破头脑中不同知识间的壁垒,使我们在思考事物时更有新意,理解得更通透,诠释得更生动。

深度思考:

好奇式思维。就是一个不断追问为什么的过程。多去思考表象背后的底层规律,从而拓展自己的思考边界,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相较于以上两种思维,深度思考是最容易习得的。

关于拓展的具体阐释,如果书友有兴趣,可以阅读唐琪凯的《阅读力》这本书,以上的观点大多来自于这本书。

说说“纠错”

我们的知识都是怎么学来的呢?没错,我们知识的获取都来源于“别人的想法”。

那么,“别人的想法”是否可靠?

借助作者的原文:“如果李笑来的观点是错的呢,难道不可能吗?如果罗振宇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商业营销而不是真心为了观众呢?”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拥有一种警惕和审视的态度,即批判性思维,来看待我们学习的知识,跳出知识本身的“逻辑陷阱”,把“假知识”辨别出来,踢出你的学习系统。

4说说“输出”

有人问,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写读后感?其实,当读书能做完“理解、拓展、纠错三个步骤”后,根本就不愁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了。输出,即是上述三个步骤习得的结果。

你可以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来做输出的内容:

你为什么读这本书?(目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如何使用图表来归纳书中的观点?(理解)

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些观点的?(重视作者的推演环节)

你能否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谈谈这些观点?(拓展思维)

你能提出问题吗?你有不赞同的观点吗?那你的观点是什么?有论证依据吗?(纠错)

这本书的观点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拓展和应用)

注册一个自己的网络账号吧,不局限于什么平台,定期把你的输出发布到网上,实现真正的“用输出倒逼输入”。

05学习什么?

你学习时,是否有如下的思维习惯:

只重视书中的结论,不重视结论的推演过程;

只记住了表面的事实,没有发现背后的原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正好验证了史蒂夫·乔布斯说的一句话:“有时候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一堆信息。”

结论是“鱼”,推演过程是“渔”。当我们掌握了“渔”,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思维逻辑,这比记住一百本书的结论要有用得多。

因此,看完一本书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些观点的”,是阅读最关键的目标之一。经常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拓展能力。

反观老美的书,结论前都会有大量的实验、论据来支撑这个结论。而我,每次都忽略丰富的推演逻辑,喜欢直接看结论。

以上,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感谢作者。

06总结

学习的目的是参透,然后学以致用。推荐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跟孩子一起看看“读死书”和“活读书”两个人毕业后的事业格局,展示“参透”的力量。

书籍:唐琪凯的《阅读力》,提炼了《如何高效学习》和《费曼学习法》的所有优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逻辑更清晰地阐释了学习的方方面面。

书名:《费曼学习法》

作者:尹红心、李伟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月

推荐指数:星

书籍定位:工具书

推荐人群:普适大众

一句话荐读:书中的写作逻辑有点不适合我的胃口,但肯定会有某个观点能给你带来学习上的启发。

文作于-06-01

“选管理书籍,先看派曰的书评。不违评,不跟风。”

如该文对你有价值,麻烦给个“在看”或“点赞”,你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我是

派曰书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2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