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市场 >> 聪明家长的杠杆教育法爱是一次共同的成
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孩子出生后,身为孩子的父母或长辈,似乎自然地就成了孩子的家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会做家长。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穿了西服就会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你会做家长,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人和助力者。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冰天雪地的早晨,一位美国先生艰难地擦去爱车上的冰雪,胜利在望。准备上车时,拿遥控器一试,才知道犯了定位错误。忙活半天擦了别人的车,定位不准,忙也白搭,忙错位置,干等于白干。虽然亲子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真正唱主角却是父母。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对榜样的模仿,是对环境的反应,想要一个什么的孩子,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日常行为细节的潜移默化,更取决于孩子成长环境的润物无声。如果你想让孩子放下手机,首先你自己应该放下手机;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你应该拿起书;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简单家务,那么你就不应该包揽一切家务;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首先你对家人的时候都是礼貌温和的……改变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要我们把这些日常小事做到位,孩子看到便会跟着学。此时,我们再把做这些事的寓意告诉孩子。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家长改变1%。孩子改变99%有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听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地球。可见杠杆在科学家眼里的无穷作用力,那所谓的“杠杆养育法”其实就是:家长改变1%,孩子改变99%。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好像很不可思议的样子,但是细想一下,其实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当你在家里就是玩手机看电视的时候,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可以静下心来写作业看书呢?当你每天不是奶茶就是烧烤的时候,又怎么要求孩子不去吃垃圾食品呢?当你说话都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又怎么要求孩子不大喊大叫?教育孩子,首先就是“做好自己”!就像书里说的,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如果教育是一棵大树的话,家长教育才是根,家庭教育是树干,学校教育是树枝,社会教育才是树叶!那所谓的杠杆原理又是什么呢?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把支点靠近自己,从成人的角度去观察教育孩子,很难也很费力去撬动孩子,这也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劳心劳力,发现孩子改变并不大。如果我们把支点更靠近孩子一点,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当我们更懂他们,我们的力量也就更大。所以所谓“杠杆原理”就是:想让孩子听话,就要先去听孩子说的话。“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唯独孩子的教育不可以从头再来!”所以,不要再等待,不要再抱怨,行动起来,学习起来,做一个智慧的家长,以自己1%的改变,撬动孩子99%的神奇变化。教育孩子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父母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父母以何种方式度过人生,面对磕绊、困难、烦恼,父母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抱怨,孩子都看在眼里。
我们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同时,孩子其实也在暗暗给父母打分。
我们对孩子有要求,孩子同样也对父母有期盼。
作为成人,我们尚且无法做到年年在单位评优,却期望孩子次次考试第一。我们都无法做到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却希望孩子能凭空生出自律....
细细想想,这样的要求,对那个小小孩子而言,是不是有些不公平?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
父母有多成熟多睿智,孩子就有多通透多上进。最好的教育,是孩子能在父母的生活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决不能只依赖说教。
因为,一时的说教可能会对孩子起作用,而孩子一世的成功,还仰仗于孩子从父母的言传身教里学习到的信念。
无疑,那些在自己人生路上,坚韧勇敢、乐观不懈的父母,给了孩子最真实也是最深刻的教育。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而做父母,同样是一场体面的修行。
愿每个父母,都能少苛责,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一生的同时,也能引领、教育好孩子。
写在最后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做一个会“听话”的父母。会听才会说,会说了孩子才肯接受。
倾听是亲子沟通的首要一步。当你在谈话时,对方专注地倾听,了解你所说的一切,你必定会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样,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纳他。父母使用反映式倾听,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孩子、尊重孩子、更加关爱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产生更加亲密的互动。极少有家庭不爱自己的孩子,极少有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大的出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爱自己的孩子。《聪明家长的杠杆养育法:家长改变1%,孩子改善99%》提醒我们: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