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发展 >> 那些老师教过我们的记忆法理解记忆法
曾几何时,早不在学校学习的我们会有这么一种错觉——以前老师教的都是让我们死记硬背。直到看到《记忆魔法师》的“老师常用的四种记忆法”章节,我才慢慢回想起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光,那时我成绩属于中上,应该不是一个“死记硬背”就可以做到的,所以顺着章节内容去寻回了曾经我也用得很好的记忆法。有些东西不是我们丢失了,只是跟我们捉迷藏,时间长了我们就把它们遗忘在某个角落,我相信它们一定还在那里等着我们!
校园读书时光理解记忆法
那今天我们先来复习老师挂在嘴边的最多方法——理解记忆法。为什么是复习,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过了,比如有这么一首诗我一直记得,诗的内容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除了它节奏清晰,韵味十足让人记忆深刻外,还有一点就是它的逻辑,为什么会流水无声、春花不败、鸟不怕人,原来这是一幅画,画才能做到这些,从此这个画面就深深刻在我脑海里。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越容易理解的事物,越容易保存于记忆之中;反之,越难理解的事物,越容易忘记。”所谓“理解”,不仅是指看懂了材料,还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在积极思考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称为“理解记忆法”。
《记忆魔法师》在这一章教我们在使用理解来记忆时,有以下三种思路:
(一)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类和系统化等思维活动,把握记忆材料的含义、范围和结构层次,从而更利于长时记忆。
高中时候我记得课文《荷塘月色》是要背诵的,如果单纯靠反复诵读是记不了很长时间,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事情发生的顺序,背起来就不难了。
文中朱自清在院中乘凉忽然想到了荷塘,便走路去,一路上看到了风景,思绪开始放松。来到荷塘后,景色美得让他细细观察。是月光让看得清楚,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月光,而树挡住了部分月光,接着就观察起周围的树了。此时,思绪发散起来了,这美色美景唤醒了他记忆和感受,最后“回到”儿时。所以这篇文章可以利用人物移动位置的顺序来理解和背诵。
所以我们学习语文时,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呈现文章的思维脉络图,就是利用这种思路。
《荷塘月色》(二)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将新的知识变成容易理解的画面。
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物理。比如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像遇到公交突然刹车,往往是胖子摔得最重。又比如能量的转化,像用火烧水,如果火小,水开得慢,火大时候就很快水开。所以物理物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直观感受物体来理解知识。
烧水(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知识。
这里引用书里面的例子——在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教授让主人公兰彻说出“机械装置”的定义,他说:“能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装置。机械装置让工作变得简单化,也能节省时间。今天很热,按下开关,得到阵阵凉风,风扇就是个机械装置。和千里外的朋友说话,电话,机械装置!快速运算,计算器,是机械装置!”
教授扔了一根粉笔,生气地问:“定义是什么?”
另一个同学把答案背了出来:“机械装置是实物构件的组合,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借此,能量和动量相互转换,就像螺丝钉和螺帽,或者杠杆围绕支点转动,还有滑轮的枢纽之类的……”
教授说:“太棒了!”
兰彻说:“可是,老师,我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们必须理解它的含义,不能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他被教授赶了出去,然后返回来拿东西,教授问他拿什么。他说:“记录、分析、总结、整理的工具。讨论并解释知识。有图片的和没图片的,硬皮的,软装订的,护封的,没护封的,有前言、简介、目录、索引,用于人类大脑的启示、理解、改进、加强和教育,通过视觉实现,有时也用触觉。”
教授被搞晕了,问他是什么。他说:“是书!”教授责备他:“你干吗不说简单点?”他回答:“我之前试过了,老师,没用。”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片断,对印度的应试教育进行了辛辣讽刺,兰彻说的“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是理解记忆法的一大精髓所在。
要想使自己更主动去这么做,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找个同伴,看TA能不能理解你所阐述的内容,如果不能说明理解还不够,还要继续完善。这种感觉很像以前同学问你问题,然后你就发挥你高超的理解能力,最后顺利解出答案的场景,那时多么有成就感啊!
《三傻大闹宝莱坞》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不断学习新东西,而是经常回头找找那些落满灰尘的技能。网上常说,高考是知识的巅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退一万步来说,如果高考真是记忆力的巅峰期,我想那时我们肯定懂得很多记忆技巧,那为何不重新用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