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发展 >> 年报蓝光发展千亿销售成色不足杠杆驱动风险
来源:中国网地产
对蓝光发展(.SH)而言,“房地产的下半场,或许是一条艰险的川藏线”。
年,蓝光发展的年销售额终于突破千亿,达到.37亿元,同比增长18.7%。不过,踩线千亿的蓝光发展却未完成年度销售目标,且业绩增速创新低。
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曾对外公开表示,“企业既要降负债,也要迅速做大规模”。然而,蓝光发展的千亿背后是极速攀升的负债。游离于规模、杠杆之间,蓝光发展犹如高空走钢丝。
销售增速降至近五年新低成都大本营或将失守
从蓝光发展近五年的年报来看,年,或许是蓝光发展的高光时刻。
年登陆A股市场的蓝光发展,融资渠道随之拓宽。-年,其三年销售业绩复合增长率达78.4%。年,蓝光发展销售业绩同比大幅提升,实现销售金额.52亿元,同比增加92.97%。
但在年上半年,蓝光发展的合约销售金额仅.73亿元,同比增速36.66%。彼时,任董事兼首席运营官魏开忠下线,少帅余驰上线实现下半年合约销售金额仅.66亿元,全年最终销售增速不到50%,也没有完成外界期望的千亿销售目标,增速远低于年的93%。
年,蓝光发展实现.37亿元的销售额。虽踩线千亿,但蓝光发展却未完成全年亿的销售目标,18.7%的增速更是创历年新低。
来源:蓝光发展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蓝光发展大本营成都区域在年的销售金额为.26亿元,较上年同期大跌34.16%,销售面积也同比减少15.21%,成为蓝光发展六大区域中唯一“双减区域”。而作为蓝光发展较早布局的滇渝区域,其年的表现同样不佳,0.47%的销售金额增幅近乎停滞,销售面积也较去年同期减少4.17%。
实际上,蓝光发展在年的自有项目新开工面积也未按计划完成,主要原因系公司根据市场及行业情况进一步加大了项目的合作开发。据悉,年,蓝光发展自有房地产项目全年实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这也从侧面说明,合作开发项目帮助蓝光发展迈进了千亿门槛。据蓝光发展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在年合并报表的权益销售金额为.40亿元,在全口径销售额中的占比为70.46%。
合作开发项目的激增,直接导致蓝光发展的少数股东权益大幅攀升。年报显示,蓝光发展于年末-年末的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40.38亿元、45.02亿元、.34亿元、.07亿元。尤其是年,其少数股东权益首次超过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后者仅为.13亿元。
拿地方面,蓝光发展也在缩减。年公司新增48个项目,新增拿地总建面万方,同比下降25%。年报显示,年蓝光发展新增土储69%来自三线城市,年新增土储40%来自三线城市。相比之下,蓝光发展目前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地较多。伴随棚改的政策红利逐步退场,蓝光发展恐面临一定的去化压力。
而年,公司计划土地投资总额不超过亿元,低于年计划的亿元。如果没有充足的土地储备,蓝光发展未来的销售规模增长也无法保障。
文旅团队分崩离析多元化布局受阻
对于蓝光发展来说,频繁的人事变动及多元化发展受阻,或许是其借壳上市以来最头疼的事儿。
早在年,蓝光发展副董事长张志成、董事会秘书蒋黎、常务副总裁张亦农、副总裁罗庚先后离职。年,董事和高级副总裁吕正刚、董事任东川和董事李澄宇陆续离岗;8月,李高飞主动辞去公司董事、副总裁及董事会秘书;与此同时,公司免去魏开忠总裁的职务,降为高级副总裁;同年12月,魏开忠离职,蓝光发展的公告称依旧为个人原因。
今年4月16日,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张巧龙申请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董事职务,王万峰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张巧龙因整体工作安排原因辞去上述职务后,拟在公司控股股东单位任职。
此外,4月4日,有媒体报道蓝光文旅大量高管离职或被辞退,前联席总裁赵玥已被调回地产总部,执行总裁廖卫邦、副总裁李鹏伟于春节前离职,乐园运营中心总经理、都江堰项目总经理王志军也于3月初离职,蓝光文旅创新院团队也将陆续离职。
随着大量高管陆续离职或被辞退,蓝光文旅团队开始“分崩离析”,文旅业务也自此跌下神坛。文旅业务不再是蓝光发展的独立板块,转而被整合进了商业板块。
在年年报中,仅仅只有“蓝光文旅”四个字。而在年年报中,连“蓝光文旅”四个字都没有了。
同样被抛弃的还有前几年高频被提及的“生命蓝光”。在年年报中,“生命蓝光”直接被“生活蓝光”取代。
年报显示,蓝光发展全年投入0.7亿元的研发费用,同比大增87.07%,主要是蓝光发展医药板块、3D生物打印板块研发投入加大。实际上,自从蓝光发展上市以来,医药和3D生物打印等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贡献有限,此后更是被生活服务业的营收反超。而消失的“蓝光文旅”、“生命蓝光”似乎也昭示着蓝光发展近年来的战略出现失误。
融资成本大幅增加永续债致财务杠杆失衡
对于规模与杠杆,蓝光发展似乎在“欲盖弥彰”。
年报数据显示,年蓝光发展的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30.83%,达到7.6亿。对此,蓝光发展给出的解释是,公司融资规模扩大。年,蓝光发展的期末融资总额达到.04亿元。
来源:蓝光发展年报
来源:蓝光发展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蓝光发展年的整体平均融资成本达到8.65%,不仅相比年的7.54%上升了1.11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克而瑞统计的年房企新增平均融资成本7.07%。
从有息负债规模来看,蓝光发展业务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其负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年,蓝光发展年末有息负债分别为.24亿元、.39亿元、.27亿元和.8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54%。
截至年年底,蓝光发展的负债总额为.7亿,同比增长31.49%;资产负债率为80.62%,同比年末的82.04%下降1.4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蓝光发展年报
如果把永续债也计算在内,蓝光发展真实的负债率或许更高。
永续债的一个特点是无固定到期期限,但是相对其他普通负债,其融资费用通常会更高,对利润的侵蚀也更大。由于永续债可以不计入公司负债,而体现在公司权益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公司的部分债务。
年报显示,年,蓝光发展永续债规模为39.68亿元,永续债应付利息为1亿元。如果将永续债纳入到总债务核算中,蓝光发展的资产负债率为82.60%,净负债率为.71%。
来源:蓝光发展年报
经计算发现,蓝光发展年-年少数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为28.82%、23.64%、41.83%、50.89%。而暴涨的少数股东权益,大大降低了公司净负债率。
此外,在过去5年间,蓝光发展的财务杠杆持续放大。从权益乘数来看,在年-年,这一指标分别为6.01、6.87、6.88、8.12、10.09,尤其是-年其增速明显加快,分别为18.02%、24.26%。高杠杆犹如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极易暴雷。
年,房企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如杨铿所言“房地产下半场是一场艰险的川藏线”,而千亿之上的蓝光发展,如何实现规模与杠杆的平衡,也是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