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介绍 >> 从空壳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内蒙古
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在两山之间而居,靠天吃饭……几年前,这是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的真实写照。年,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进村帮扶后,从“大处”着眼,于“微处”着手,向“实处”用力,换旧颜、拓产业、重教育,让百姓享受到了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美丽村庄幸福生活。
御灾害,绿化治理双管齐下
“这个是安全厅搞得工程,原来山洪肆虐,耕地两面都秃了,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自从建了这个工程以后,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两面耕地也得到了有力保护。自从安全厅来了以后,农业设施打井、教育、山洪沟治理都列为重点项目,每年都有投入,近几年我们全村有条这样的山洪沟,将近延长米,现在治理的非常好。在自治区安全厅的帮扶下,所有这些山坡地都打了井,都能灌上水,解决了老百姓的抗旱问题。现在有雨没雨我们老百姓最起码能种上地、能灌上地,收入有了保障。”谈起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的变化党支部书记刘海君笑得合不拢嘴。
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塔拉和驻村第一书记、村书记察看山洪沟治理情况。
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地理位置特殊,两面环山,雨季降水量大,年年爆发山洪,严重时甚至千亩良田被冲毁,道路被阻,“天灾”一直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户口人,村民苦不堪言。多年来,自治区国家安全厅一直致力于从“根”上帮,帮到“点子”上,协调投入余万元建谷坊余处,为条近延长米的山洪沟“固防”。同时协调价值余万元的3万棵松树、1万棵果树树苗,现已为亩荒山“披上绿装”。安全厅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恢复植被、避免泥土流失的举措,“治标治本”阻断山洪爆发对村庄、农田和道路造成的影响。
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塔拉和驻村第一书记、村书记一起憧憬着“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美好未来。
促增收,庭院经济硕果累累
柳丝悠长,暖风摇曳。走进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易地搬迁的幸福院,撒种、填土、浇水的场景首先映入眼帘,家门口添绿,屋檐下赚钱,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忙着“料理”自己的小菜园,满园翠绿,劳作场面,徐徐拉开一幅“美了乡村,富了农”的亮丽画卷。
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塔拉询问贫困群众种植过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水萝卜、黄瓜、豆角……菜籽一样给你拿一袋够吗?”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塔拉挨家挨户送菜籽,还不时地询问种植过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这次他带来了0余袋菜籽,价值近1万元,这已经是自治区国家安全厅为贫困群众及村民发放菜籽的第三年,小菜籽大杠杆成为撬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点,鼓励其利用好自家园子发展庭院经济,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原来我们这都是荒地,谁也没种,自治区安全厅给送来菜籽,完了我们就种点菜,有时候吃不了还能拿去卖点,出点零花钱,今年又给送来菜籽,我种的茄子、辣椒、小葱,今年一夏天不用买菜也够吃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乌海姐说。
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塔拉和驻村第一书记银柱为贫困群众发菜籽。
菜籽虽小,力量巨大。贫困群众和村民拿到发放的菜籽以后纷纷将自家闲置的庭院利用起来种菜,这样既能保障自己家吃菜,剩余蔬菜还可以在村集市上出售,提高一些收入。同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安全厅还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发挥党群工作优势,针对帮扶点推广订单式种植,解决农产品缺乏销路、收入不高的问题,并积极培养产业带头人,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形成促进发展、提高收入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安全厅还每年邀请自治区农牧业厅或科右前旗农科站专家授课或现场学习,对农业知识和种植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村民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谋发展,集体经济逐年壮大
“我从帮扶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以后,发现中信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几年通过自治区国家安全厅的帮扶,我们驻村工作队和国家安全厅的帮扶队员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共同为中信村发展出谋划策,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力,目前村集体经济已经达到1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年整村脱贫,为跟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驻村第一书记银柱介绍说。
安全厅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破冰”工程和发展壮大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投资拉动、产业带动、入股分红”等方式,投入资金近10万元,为村集体购置近80只良种肉羊,并寄养在当地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10%的比例分红返还,形成产业链条,持续增收,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得稳、走得远、能壮大、见效快,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自从安全厅修了这个地磅,我们老百姓卖粮方便,原来我们卖粮跑车一百多里地,其实到冬天挺遭罪的,卖粮老百姓还不放心,多斤少两老百姓也不知道,自从按这个地磅,方便老百姓卖粮可好了,老百姓也放心了,外地也不去了,也不遭罪了,安全厅给咱们按这个地磅,老百姓特别感谢,安全厅做了一件大好事。”卖粮村民宋景江竖起了大拇指。
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每年11月份到次年4月份的卖粮时节,“坑农骗农”问题时有发生,有些不良商贩在秤上“做手脚”,将村民辛苦种的“血汗粮”以缺斤少两收购走,针对这一情况,安全厅投入9万余元在村部修建了一座地磅,不仅扩充了集体经济,还免费提供给本村村民使用,卖粮的时候利用率高,每天有10余户使用地磅卖粮,除了卖粮,本村村民卖羊、买木材都使用这个地磅。有了这个地磅,老百姓卖粮心不慌了,别提多放心了,安全厅这一务实的举措真正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帮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重教育,多措并举阻断“穷根”
阻断代际贫穷,从教育扶贫抓起。安全厅为村内返乡大学生创造创业条件,帮助其协调教育用地和地方政策资助教育用房,协助建立红色乡村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平方米,院墙平方米,是巴日嘎斯台乡最大的村级幼儿园,生源辐射全乡,最多的时候学生达到余人,3间教室1间宿舍,颇具规模。安全厅还自筹资金为其购置电脑、办公桌椅、学生床铺、书籍、活动设施、文化用品等,优越的园内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更多农村适龄儿童年不再输在“起跑线”上,更好的体会滑梯、毛毛虫、蹦蹦床所带来的快乐童年。同时,安全厅创新式的制定和推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减免学费的相关政策,让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安全厅每年给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考上大学的新生发放奖励助学金专科生0元、本科生0元,有效提振适龄学生求学信心,多年来,中信村在乡镇各嘎查村里每年考入高校的比例一直名列前茅。
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塔拉了解幼儿园招收贫困生情况。
善规划,乡村整洁焕然一新
“搬迁解烦恼,不等不靠摘穷帽”。幸福院的大墙上醒目地十二个红色大字格外耀眼,连体房首尾相连,14户贫困群众坐在房屋前有说有笑亲如一家,屋内整洁干净,生活垃圾不见了,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安全厅投入资金10万元为贫困群众在连体房后修建了面积平方米的仓房,并协调当地相关部门实现了通水通电,贫困群众的生活垃圾全部堆放在仓房内,有效解决了连体房面积较小、没有存储生活用品空间的实际困难。前有住房窗明几亮,后有仓房堆放物品,这小日子过得美滋滋地,“幸福指数”飙升。
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创造适宜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这看似口号的标语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垃圾随处乱丢、羊粪随处可见、生产生活垃圾随风掉落,对村民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安全厅为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购置了清运垃圾的翻斗车和铲车各1辆,每周2次为村内3个自然屯清理和打扫垃圾,每次清理垃圾多达30到50吨,“愚公移山”的毅力,一次次的清理,使村容村貌“旧貌换新颜”。
“空壳村”的蜕变,凸显自治区国家安全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决心和步伐,发展中的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收获着喜悦,满载着幸福,更升腾着新的激情和梦想。“年至今,安全厅帮扶中信村已有9个年头,我也很荣幸能够在厅党委、党组织的指挥下以一名厅局帮扶队员的身份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一线,我感觉使命光荣,责任壮大。年,安全厅配合地方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员帮助中信村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虽然已经摘帽,今年,我将在厅党委的指挥下,按照‘四摘、四不摘’的精神要求,做好厅局帮扶领域工作,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在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做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不误,确保脱贫不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信村脱贫攻坚帮扶队员塔拉说。他和驻村第一书记、村书记站在中信村荒山上,一起憧憬着“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美好未来……(贺心欣马先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