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介绍 >> 轻松主义4给我一个杠杆,让我撬起成功
主播
筱小
这是我们《轻松主义》最后一讲,
这一讲,我们继续前面的内容,说一说如何才能获取一种“轻松成果”。
什么是“轻松成果”呢?
麦吉沃恩说,顾名思义,轻松成果,嗯...就是轻松取得的。你需要做的不是高强度的努力,而是把产生“线性成果”的行为,转变为产生“复利成果”的行为。
这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线性成果”?
什么又是“复利成果”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
你马上就能懂了,比如:
一名员工工作了1个小时,获得了1个小时的报酬,他获得的是线性的收入。
一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他获得的是线性的知识。
一家企业只有在积极运转的时候才能赚钱,这就是一种线性的商业模式。
也就是说,当你付出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一次性的产出”,那你得到的就是“线性的成果”——每一天你都是从零开始,如果你今天没有付出努力,那你今天就没有成果,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线性的”。而线性的成果,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还有更好的选择,
那就是“复利成果”。
比如:
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并在此后许多年里获得版税收入,他得到的是复利收入。
一个学生理解了某个知识的基本原理之后,就能在很多地方运用,他获得的是复利的知识。
一家企业即便在停业了6个月的情况下依然能让业务运转,这就是一套复利的商业模式。
“复利成果”就是你付出了一次努力,接着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好处,不管你是否又付出了额外的努力,都会持续获得成果,你睡觉的时候、你休假的时候,成果依然在增加,这几乎就是无限的——这有点像你“买一桶水”和“挖一口井”之间的区别。
如果我们把线性和复利的成果用图片表示,就是下面这样的。
请你好好看看这张图,
然后在你看图的这段时间,
让我猜猜你心里在想什么。
也许你会想,这太夸张了!我们都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一分耕耘就能有多份收获,这真的可能吗?
回答是,可能,
那,怎么做呢?
麦吉沃恩说,
为了轻轻松松获取复利成果,
你,需要几个“杠杆”。
是的,重要的不是你要撬起的东西有多沉,而是看你有没有杠杆。几个杠杆的组合就能让你很省力,就像我们初中物理学的“轮滑组”,你只需要一点点力,轻轻松松,就可以翘起很重的东西。
那么,这个杠杆是什么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学习。
因为,学习,
可以让我们掌握“基本的原理”。
什么是原理呢?
比如,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就是一种原理。当年牛顿的书里可没有说如何制造汽车,可现在的汽车、飞机,甚至是宇宙飞船,这一切基本上都来自那几个物理学原理。
时过境迁,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变得越发忙碌、不堪重负,所以我们习惯于寻找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拿过来立即解决问题。但这是错的。
为什么呢?
因为“方法”仅在一种情况下有用,只能解决特定类型的问题,无法反复使用。而“原理”却可以被广泛和反复应用。
我们以前上学时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老师告诉我们,“这种题应该这么解!”每道题都有窍门儿。可一旦这个题稍稍有些变化,我们原来的解题方法就不奏效了。不过,你要是理解了这道题要考的知识点,那么它再怎么换马甲,也难不倒你,不是吗?
换句话说,“具体的方法”只能产生线性成果,但如果我们追求的是复利成果,我们就必须探究其“原理”。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持久的价值,有些知识只能用“一次”,而有些却能“一直用”。前提是,你得理解这件事物的基本原理。
麦吉沃恩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和我们之前讲的史蒂芬·科特勒非常相似,他说:读书,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活动之一,聪明人早就明白投入大约“一个工作日的时长”外加“几十块的买书钱”究竟可以获得什么!不幸的是,很少有人真正明白这一点。
那么,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就是:
书,应该怎么选呢?
这里,我们要穿插一个知识点,
叫做:林迪效应(LindyEffect)
这是一个越琢磨越有意思的现象,塔勒布在《反脆弱》这本书里也有专门一个章节去讲过它,简单来说,林迪效应指的是: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人),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
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知识),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看清楚了吗?
没关系,咱们再说一遍。
林迪效应指的是: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人),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
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知识),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嗯...很多人第一次听这个概念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现在有一个男士,40岁,此时,我可以像保险公司那样,根据他的生活习惯和体检数据,预期他还能继续活40年。
然后到了明年,他41岁了,那么,他的预期寿命自然就会减少1年,变成了39年。
但是,如果现在咱们去看一个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知识。如果一本书已经出版发行了40年,那么我预计它还能再发行40年。
但这里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如果过了10年,这本书已经发行50年了,那么,我还是预计它能再发行50年。而不是减少到30年。
看出区别了吗?
也就是说,那些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东西,不会像人类那样“老化”,而是越活越“年轻”。
换言之,一个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的“未来预期寿命”与它“过去的寿命”是成正比的,存在了年的金字塔,我完全有理由预计它还能再存在年。同理,一本书的预期寿命与它当前的书龄相等,也就是说,一本书存世越久,它留存到未来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麦吉沃恩和塔勒布都说,在选择读什么书时,我们可以以林迪效应为指导:已经流传10年的书将再流传10年,而流传了年的书籍,还将继续流传更多时间,以此类推。换言之,读那些存世已久的经典作品,永远不会错。
但是我得提个醒,先读经典,不代表只读经典,有些领域就得读新书,这一点要注意。
▲LindyEffect
好,接下来开始读的时候,
一定得是为了理解而读,不能仅仅是为了打卡,有些书你不一定从头读到尾,但当你是为了理解而读的时候,你也许会经常回想起其中的某个章节或段落,它已经变成了你的一部分——我认为这种情况更接近阅读真正的意义,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让你和作者产生共鸣。
但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读而读,那么即便我读过了,我也没办法告诉你任何关于这本书的事情。
我有些朋友经常和我说自己愿意看书,我就问你最近读了什么?他会说读了这个读了那个。我接着问,那你能不能简单说说这本书讲了些什么?这时候,大部分人基本上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能说个一两句。这样的情况,老实说,我认为其实跟没读过差不多。
麦吉沃恩说,想要让学习变成一种“杠杆”,产生“复利成果”,光是去“读”是没用的!
一定要学会提炼知识,最好是记笔记,不止是摘录自己心动的句子,而是整体上总结一下书里的内容,这会逼着你以“作者的视角”去理解这本书的“内在逻辑”。
如果你能再进一步,像我们之前讲过的“费曼学习法”那样,每读一本书,就“抓”过来一个朋友给他讲一讲,那么时间一长,这就很不得了了!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很多书,我读过,但读完也就忘了,根本说不出个一二三,至于应用...就更谈不上了!可是,我要是记了笔记,或者像现在这样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