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介绍 >> 不逼品牌一把,你永远不知道系鞋带能玩出这
从季度性上新到几乎每天一上新,球鞋市场的白热化程度已经来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现在一双Sneaker想从市场中脱颖而出,联名噱头、设计师光环或者炒卖价值总得要占一样,满足受众所需的群体认同感,不然就只能佛系坐等有缘人捎回家。
可能不少人都有此感受:鞋款倒是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让大家感受到新鲜感的却是屈指可数(当然埋单的还是不少)。
所以我们会一直期待,品牌在纷纷扩充自家设计师和代言明星阵营的同时,究竟还有什么花样足够吸引呢?
答案就是科技。
当然了,乏味设计是消费者审美疲劳还是品牌特意收割智商税,大家自有定论。但我们明白,款式什么的都是软实力,而科技的创新与运用才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系带系统
说到科技,可能你会第一时间想到缓震中底,确实,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双球鞋的脚感如何。
不过从发现款式到真正入脚的一刹那,还有一样东西能够率先带给你这双球鞋的初印象,那就是系带系统。
从上世纪由Converse开始推进的篮球鞋款就已经用全手动系带系统,迫使我们学习绑鞋带之余,还要担心鞋结松动令自己被绊倒的风险。
自动系带的出现,一方面是以便捷性为出发点,既满足了想解放双手的懒癌患者,也切切实实为一些系带不便的人士提供了解决方案。
再者,系带系统对于外貌协会会员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判断依据。
因为根据不同系带系统的配置,整个鞋面的外观都可能相差甚远。是让外观变得简洁的一体式设计,符合鞋款风格调性,还是画蛇添足、略显累赘的设定,无疑会动摇他们对鞋款的购买欲。
那么究竟各大品牌在鞋面曾玩过什么花样系统呢?这次就以半自动和全自动的分类,扒一扒经典的系带系统。
半自动系带系统
我之所以不选择一刀切归为自动,是因为有些系统就是这么尴尬的存在:看上去的确免了系结的烦恼,但松紧调节还是要依靠手动控制。
例如绳索栓扣,你会觉得是全自动系统吗?相比纯手绑,它只不过是一种更方便简单的解决方式,利用栓扣锁牢符合松紧条件的鞋带长度。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算十分牢靠。时间长了,脚部运动的幅度和频率大一点就有可能出现松动,也跟带扣、魔术贴和拉链一样,算不上是什么科技系统。
像之前KendrickLamar跟Nike合作推出的CortexBasicSlip,以家居鞋为灵感对阿甘鞋改造了一番。
鞋身就是以一体式魔术贴鞋舌加后跟栓扣的固定系统,而这里的栓扣顶多也就是辅助调节性质,比较鸡肋,作为装饰点缀的意味更浓厚。
这个不多说,很多品牌都有采用这种简易系统。
另外一种则是非运动品牌自创,但又经常出现在Nike、Adidas等各大运动巨头旗下鞋款中的半自动系带系统——BOA(BOALacingBootSystem),无疑更值得一说。
BOA诞生于年,由同名公司研发,整个系统囊括了系带轴承、钢化线圈和系带导槽三个结构,是Sneaker上最为常见的自动系带系统之一。
最初BOA倒不是为这些休闲鞋款服务,而是适用于滑雪靴、登山靴和骑行鞋之类的专业户外机能鞋款,以实现快速反应的松绑带效果。
像Burton、TheNorthFace这些专业户外品牌就有长期跟BOA打交道,久而久之也通过Adidas、Asics、Saucony等大众运动品牌从专业领域的鞋品渗透到休闲鞋中。
不过品牌想在自家鞋款上搭载BOA系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你必须得获得BOA的授权,而且每次设计出的鞋款都要给BOA公司过目,最后让他们来判断搭载BOA的可行性和适用类型(BOA有H/M/S/L四个系列)。
达成合作后,他们会提供鞋款上的BOA系统以及后续的技术支持,享受永久保修服务。
在90年代初面世的PumaDISCSystem“飞盘”也是异曲同工之妙,穿着者同样可以单手操作旋扣让内部钢化线缆实现松紧调节。
DISC系统对脚背面的压力均匀,尤其像高脚背的穿着者穿着后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即使放到现在来看,飞盘设计的未来感仍然毫不逊色。
再来就是Fidlock磁扣,在刚刮起机能风不久的时候NikeLab07ACGKMTR就一度成为众多城市忍者的心仪鞋履。
作为机能风的代表人物,复兴了ACG系列的ErrolsonHugh将Komyuter适时带回到大众眼前。
实用性的抗水可延展鞋面注入鞋款中,通过带条系统强化对脚部的包裹性,最后加上Fidlock磁扣稳定前掌(尽管也是发挥比较次要的固定作用)。
使用方式就是先滑开磁扣松开鞋帮,在入脚后拉紧脚跟后抽绳并闭合磁扣即可,虽然看上去步骤不算少,但至少舒适度和机能感满分,没有ACG加持的原款性价比也高。
而AirJordan33所搭载的快速系带Fastfit系统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打造,拉起鞋面扣环就能完成系带过程,包裹性不俗。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Adidas的情怀之作T-MAC44.5。
尽管它们并没有被麦迪宠幸太久,外观也较前作逊色,但无可否认在当时确实率先为球鞋注入了独到的机械美感。
其搭载的HUG系统通过三维环抱的特殊设计,确保双脚在运动鞋内部的固定,并提供优越的舒适性和合脚性。
概念来自滑雪板的闭锁系统(ClosureSystem)并且为了保持美观将调节旋钮安置在后跟部位,通过后跟的杠杆和滑块带动内部钢化线缆,从而拉动鞋面调节松紧。
最后莫过于PUMA引以为傲的PUMP技术,别说表现如何,独特的气囊鞋面造型和过百款配色足以获得颜控们的青睐。
原理其实就是通过鞋舌上的控制按钮来调动内藏于鞋面气囊的气体。随着按动充气按钮,用气囊实现鞋面对脚部的包裹。
全自动系带系统
顾名思义,是能够自动调节鞋款松紧的系统。
无论是篮球鞋款还是跑步鞋款,鞋面的韧性所带来的包裹性能都是品牌所追求的目标,正如Nike和Adidas近年所作出的尝试一样,通过全新的鞋面材质和系带系统将整个鞋款的设计简化,从而将原本琐碎的组成部分进行整合。
而相信全自动系带系统是追求美观与便利一体的极致追求。
比如出现在《回到未来》、会自动系带NikeAirMag,每次它一出现,所有潮流媒体的头条就都是它。当年还有一个段子:
“那天约你出来玩,我穿着耐克,刚见面你就回头跟着那个开着宝马、穿着一身潮牌的帅哥走了。可是你不知道,他的宝马车60万,而我的耐克鞋80万。”
不过现在不用怕付出天价才能享受全自动系带的乐趣,新出的NikeAdaptBB依然贯彻全自动系带理念,核心固件FitAdapt的自动系带系统。此次采用全新设计,体积更小,功能也更为强大,被放置在中底的足弓区域。
经过Nike长期测试,这个位置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自动系带线缆的收紧与放松。均匀受力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多的行程浪费,进而达到省电的目的。
能够通过手机软件调节包裹松紧这项功能,还能够选择鞋身灯光的颜色,并能够监控两只鞋各自的剩余电量情况。
每只鞋内嵌毫安时电池,理论上支持0-14天的续航时间。并且在极低电量下,保留最后一次松开脱下的冗余,避免套在脚上脱不下来的尴尬。
其实PUMA也早在年就首次推出了AutoDisc自动系带设计,不过在NikeAdaptBB推出后,PUMA也对自己的自动系带系统进行了升级,推出全新自动系带技术“FitIntelligence”(简称Fi)。
PUMA将首次应用Fi技术打造一双自动系带版本的训练鞋,专为训练与跑步的场景设计。PUMA全新自动系带鞋款也将可以通过手机调整松紧度,以达到最适合自身的包裹感。
值得一提的是PUMA自动系带训练鞋,还将具有智能感应能力,通过感受使用者的脚型,自动调节松紧度,科技感极强。
不过这款PUMAFitIntelligence估计年才会发售,不知道想尝鲜的你会选择NikeAdaptBB还是跺跺脚等待FI的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