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人都是知行合一的,因为知的不同,

发布时间:2022/12/27 21:51:53   

一个成熟完备可以实操的体系,必须要经得起不同维度与视角的考验和验证。今天我们就切入到传统文化的视角,说说大家都感兴趣的“心学”的核心部分,也看看王阳明所阐述的道理和实修方法,是不是可以验证我们前面所讲过的内容。

王阳明的“心学”,我们把它叫做“良知学”一点也不过分。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他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起地球。“心学”可以撬动天地万物,如果类比杠杆原理的话,那个支点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两个字:良知。而这个杠杆,就是知行合一里的“行”。良知能知是非善恶,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那根足够长的杠杆,然后用力地压下去,这样你就可以撬动天地万物,以及所有的人情事变了。

梁启超曾经说过,但凡吃透“心学”的人都能成大事。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左宗棠、林则徐、梁启超自己,还有日本的商业教父稻盛和夫,曾经带领日本取得了日俄战争胜利的,那位“一生俯首拜阳明”的东乡平八郎,让小日本咸鱼翻身的明治天皇,看看他们的生平和所取得的成就。这些牛人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依靠着“心学”的力量,依靠着良知的力量,今天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也都是默默地用王阳明的心法在做人做事,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所以“心学”这门强调如何致良知的学说,其实是特别落地的,尤其对我们人生“行”的这方面,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

良知虽然无比强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随意地拿来就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无从选择地降临到了这个尘世中,目的就是来经历、体验、修炼和升级的,我们这个本来就不成熟、不稳定的小灵魂,注定要经受尘世中习气的浸染,各种业力的注入。比如你天生就带有这个家族的遗传基因,你的童年、原生家庭,你成长、学习、工作的环境,这些都是提前就设置好的,你没得选。你能选择出生在谁家吗?能选择你的童年吗?所以我们原本光明的良知,自然就会被这些习气和业力不同程度地遮蔽,变得黯淡无光,无法对你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良知暗淡被遮蔽,你就无法在良知的指引下做事,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在没有提起觉知的前提下,你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你的各种“我执”在造作而已。良知被遮蔽,就像是乌云遮蔽了太阳,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太阳不在了。

王阳明又把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为什么有很多人每天都做着并不符合良知的事,却貌似看起来心安理得,乐此不疲?因为每个人的言行,其实也都是知行合一的,因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永远都是一体的,根本就不可能分开,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知而不行这一说。你没落实到“行”上面,其实就是不“知”,你所“行”的一定就是你所“知”的,你真正“知”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就是你的“行”了,这是“心学”里面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核心的一个思想。比如你戒不了烟,其实就是你认为吸烟带给你的好处,要大于吸烟带给你的坏处,你的行动和认知是一致的,所以戒不了烟。

但是这里的这个“知”,只是你肉人头脑的认知而已,是王阳明所说的社会习气,并不是更高级的良知和觉知的“知”。此时你的良知还是暗淡的,被遮蔽的,这种知行合一只是你肉人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王阳明在“心学”里所推崇的知行合一。真正更高维度的知行合一是什么呢?它应该是归于本心,提起觉知,让光明的良知指引自己的一切言行,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让良知走在前面,而不是自己的社会习性。“心学”修的这个知行合一里面的“知”,并不是肉人头脑的认知,而是良知。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修炼的是要用良知去抓自己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背后那个真正的需求,而这就一定需要你跳脱出肉人大脑的思维才能看得见。因为肉人只会陷在习惯和情绪里,它的需求其实都只是各种低级的欲望。一个真正觉醒的人的知行合一的过程,是一个运用良知来调动、影响事物发展的轨迹,改变最终的结果,使其符合良知要求的一个过程。真正理解和做到王阳明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人,其实并不多。凡夫俗子有凡夫俗子的知行合一,恶人有恶人的知行合一,圣人有圣人的知行合一,虽然看起来都是知行合一,但是境界和维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到底什么是“良知”?只要讲到“心学”就必定绕不开的核心问题

什么是“知行合一”?学会“致良知”和“事上练”,才能运用自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