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的强

发布时间:2023/5/21 20:10:57   

关于习惯成就人生的故事我们知道不少,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都凭借勤奋好学的好习惯成就了辉煌的一生。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教一日闲过”,还给自己定下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至少画5幅画。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即使在90多岁时因别人给他过生日耽误了一天时间,第二天依然还要补回来。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所以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够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但习惯养成的过程却如同唐僧取经般颇多“磨难”,往往最后都不得而终。

心理学有这样一个学派,他们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意思就是说他们专门研究外在事物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他们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人物斯金纳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信条,比行为主义开山人物华生还要更加彻底地坚信。在斯金纳看来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可以简单理解为外部奖励(奖励不一定是物质奖励,研究表明精神奖励作用效果更好)。他认为只要我们应用好强化这个技能,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我们期望孩子发生的行为。但行为产生后,如果不继续跟进强化,行为会再次消失。

斯金纳得出这些结论是有实验依据的。为了研究方便,他专门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叫做斯金纳箱,现在很多人用的宠物自动喂食装置原理就类似于斯金纳箱。在内部箱壁中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旁边有一个可以投放食物的圆孔,圆孔下面有一个可以接住滚进来的食物的小盒,小孔外面是一个盛满食物的释放器,只要里面的杠杆被按下,就会有食物从释放器释放并通过小孔落到小孔下方的小盒里。

斯金纳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箱子中,小白鼠饥饿难耐在箱子里到处搜索,偶然触碰到杠杆,获得了一枚食物球。刚开始小白鼠并没有将这两个事情联系到一起,但这种“偶然”事件发生多了,小白鼠终于意识到了只要自己触碰杠杆就能获得食物,于是这一行为就养成了。做过类似实验的还有鸽子,动作更加复杂但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实验中,获得食物就是强化,在不断地强化作用下,小白鼠形成了研究人员想要它完成的动作。那么在儿童身上我们该怎么引申一下呢?斯金纳认为儿童的强化物就是大人的注意。只要大人注意到他的某个行为,那么这一行为后面继续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这一行为得到持续注意,则这一行为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将强化按照两种形式划分。

第一种划分形式分别有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强化及偶然强化。

连续强化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地强化,只要发生目标行为就立即给予强化。比如孩子字写得不够好,那么只要发现孩子字写好了就立刻给予表扬,如此次数多了字自然就写好了。(表扬也有技巧,每次表扬内容一样孩子也不吃这一套)

间歇强化指不是每一次都强化,强化行为随机发生,但斯金纳提醒我们强化的次数绝对不能低于25%,否则作用将大打折扣。比如在写字这件事上,并不是每一次写好了都表扬他,让他摸不透表扬的规律,为了得到成人的注意,他会不断尝试把字写好。

固定强化指将强化的间隔次数或者间隔时间固定下来,到规定时间再进行强化。比如在写字这件事上和孩子做好规定,没写好两次加以奖励表扬,孩子也会将这一良好习惯保持下去。

偶然强化指强化与行为之间是偶然联系到一起的。

斯金纳实验证明,形成新行为时连续强化效果最好,若要保持行为则间歇强化效果最好。

另外一种划分方式有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指增加某种刺激后目标行为发生。比如还是写字这件事,我们希望孩子能好好写字,那么只要他好好写字我们就给予鼓励表扬,即增加一个鼓励表扬的行为,好好写字的行为也增加。

消极强化指减少某些刺激后目标行为增加。比如孩子写不好字时,我们就不给予鼓励表扬,孩子会为了得到鼓励表扬而把字写好。即不再鼓励表扬后孩子会为了得到鼓励表扬而努力写好字。

斯金纳提醒消极强化绝对不等同于惩罚。斯金纳反对惩罚,因为实验发现惩罚只是将坏行为暂时压抑,不会使其消退。

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斯金纳建议教育者以“忽视”的态度对待,对他的这一行为不做任何反应,他的这一行为得不到成人的注意便也不会再发生。但带有攻击性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不适合忽视处理,因为此时忽视容易被认为是默认。

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教育者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者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强化或偶然强化,或者采用积极强化或者消极强化,为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7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