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工匠尽性至诚的超越精神

发布时间:2023/11/14 13:19:46   

齐鲁工匠精神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体现了齐文化、鲁文化和东夷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齐鲁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的特征、蕴含的内涵和形成的原因在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能够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发展提供更近根本的本土注解,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提供更有特色的文化支撑。

科学探索由经验上升到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工匠在运用和发展技艺的过程中对许多科学原理进行了经验层面的探索。以青铜器冶铸为例,年临淄相家庄出土的鸭形尊体现了对力学平衡的精准把握,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的铜汲酒器体现了对大气压力的巧妙运用,栗氏量对釜底面积的测算已经触及到了数学领域的“勾股定理”和“内方尺而圜其外”。

以制车为例,制轮“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涉及到滚动摩擦。“揉辐必齐,平沈必均”涉及到物体的浮尘和质量分布规律。“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故竑其辐广以为之弱”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关于肱梁尺寸的经验公式。在经验探索的基础上,以墨子为代表的齐鲁工匠又对自然科学进行了纯粹的探讨。

《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合称《墨经》,对数学、光学、力学等进行了集中研究,其中关于数学的有25条,关于光学的有8条,关于力学的有9条。

关于数学的研究涵盖倍数、比例、直线、平行线、圆形、正方形、无穷分割等概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了”。关于物理的研究涵盖平动和转动、速度、原子、力与运动、重力的方向、曲线运动、合力和分力、浮力、应力、杠杆、光线、影、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等问题。

人文关怀由行业上升到社会

杰出的工匠往往能够跳出自己的行业并加以审视,从而更好地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墨子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意识到一个工匠再出色,能力也是有限的。自衡量社会贡献大小的角度,一个人织布不如教一群人织布,教人织布不如教人以义。

这种由行业上升到社会的人文关怀其实与工匠社会地位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关系。面对公输盘为楚国设计攻打宋国的云梯的情况,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制止了战争的发生。而面对陈国工匠根据楚军命令修建被楚军打破的陈国国门的尴尬,孔子也过而不式,拒绝向工匠们行礼,因为他们缺乏忠勇的品质。

审美追求由火候上升到气韵

火候是工匠判断生产进度、实现完美制作的阶段性状态,对其的把握往往非常主观,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是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冶铸的火候;“挢干欲孰于火而无赢,挢角欲孰于火而无燂,引筋欲尽而无伤其力,鬻胶欲孰而水火相得”,则是通过感受材料的变化来判断制弓的火候。

这两种掌握火候的方法虽然操作难度很大,但毕竟可以努力达到。而梓庆通过斋戒七天将自己的本性与木料的天性结合起来进而完成生产的方法,以及轮扁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且无法通过言语传授的心法,则几乎属于寻常工匠难以达到的境界了。

结语

生产过程中身心的高度投入和火候的个性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不同产品不同年第1期学报的灵魂。基于此,优秀的工匠在制作艺术气息浓厚的产品时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在火候方面的特殊能力,甚至使得产品在不经意间传达出独特的气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6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