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学实验
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①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线位置,对光线起漫反射作用。②纸板ENF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目的:便于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③在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的原因: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或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内)。
④探究“三线”是否共面的措施有:将纸板FON向后折或将纸板ENF倾斜。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选择薄玻璃板原因:太厚的玻璃板前后表面都会成像。③蜻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④实验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①实验前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让像成在光屏中央。②凸透镜被遮住一部分:仍能成完整像,但像会变暗。③蜻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上移,可向下调凸透镜,向上调光屏。④在蜻烛和凸透镜间放入了近视镜片,增大了像距,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⑤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二、热学实验
1、探究固体熔化规律:
①实验装置组装顺序:从下到上,实验结束装置拆除顺序从上到下。②水浴法优点:保证受热均匀。③烧杯口“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探究水沸腾特点:①气泡:沸腾前上升变小,沸腾时上升变大。②缩短加热时间措施:减少水的质量,采用初温较高的水,在烧杯口上加盖。③撤去酒精灯未停止沸腾: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沸腾。
3、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①转换法: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热的多少。②控制变量法:控制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的不同;控制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③选择相同加热器目的:确保相同时间内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三、力学实验
1、测密度:①天平调节:称量前调平衡螺母,左偏右调;称量时移动游码。②础码取舍:先大后小。③测液体密度用剩余法减小误差。
2、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①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自由下滑,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②转换法:通过观察小车在不同水平面移动距离,比较小车所受阻力大小。
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①影响因素: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运动速度无关。②实验装置改进:如图拉长木板不一定要匀速拉动,便于操作,弹簧测力计在静止中读数便于读准示数。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①选择杠杆中点为支点目的: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便于方便精确地测量力臂。③测力计拉力方向竖直向上或向下的目的:直接从测力计读出拉力的大小,便于测量拉力的力臂。
5、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①转换法:通过木块被撞后运动距离的远近反映动能的大小。②控制小球下落高度相同的目的: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③当水平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电学实验
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①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②电表异常原因:电表反向偏转:正负接线柱接反;正转但幅度过小:量程选择过大;正转但幅度过大:量程选择过小。③换用不同灯泡多次测量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2、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①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比较电流表示数或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电阻的大小。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中选择两个因素相同,一个因素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
3、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①连接实物图: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到阻值最大处。②研究【与U的关系实验中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原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能控制电阻一定。③滑动变阻器作用:保护电路,在研究【与U关系的实验中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获得多组数据,寻找普遍规律;在研究1与R关系的实验中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若定值电阻由5换用的进行实验时,为保持电压不变,滑片应向远离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若换用较小阻值的电阻,应将滑片向减小阻值的方向移动。
4、伏安法测电阻①多次测量的目的:测定值电阻的实验中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测小灯泡电阻实验中探究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②单表测电阻:
等效于电压表等效于电流表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①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灯泡始终最暗:接滑动变阻器的两根导线都接在电阻线上了。②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灯泡始终最亮:接滑动变阻器的两根导线都接在金属杆上了。③灯泡不亮,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电流表无示数:小灯泡断路。④灯泡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有示数:小灯泡短路(或电压表短路)。⑤测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中,电压表0~15量程损坏,电源电压恒为6V情况下:电压表应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