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前景 >> 什么叫心学改变人生态度这是最根本的事
现在,年轻一代的当中最痛苦的是白领。
我认为他们比劳工,新一代农民工要痛苦得多。因为他们的处境规定的,比方说我白天摆摊的话,我没什么多大的烦恼,城管来了我逃,城管走了我又来了,我最多有点愤怒,对城管的愤怒,明天怎么样,今天赚点钱先管好今天的肚子是吧。
那白领是怎么回事呢?他想上升到资产阶级的队伍中去,又随时害怕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他的收入倒是要比劳工要高,但他还没达到财务自由。这个阶层普遍的心理极坏,忧郁症发病率极高或者焦虑或者忧郁,无非这两种。
我绝非虚言,我看到了八零后,就是我的下一代。我的儿子跟那些同学,聚会了,我旁听了。他们是主要发言人,他们很喜欢我,因为我跟他们之间没有代沟。他们很想听王老师,希望王老师听听我们讲。然后再问我,我发现他们十个当中八个有焦虑或者忧郁。怎么办,寻找心理医生吧。有用吗?心理学的用处怎么用的啊。心理咨询医师先教你,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一开始蛮有点效果后来又不行了,几次不行之后,心理咨询医师最后一招在他的口袋里,那叫药,从此患上了药物依赖症。
我认为,如此普遍的忧郁症,焦虑症,什么综合症等等,医学中心理学要巧立名目了,给他们归类的讨论。其实呢,为什么发病率如此之高,他不是基因上的问题啊,有的是基因有问题,他一定会犯,任何时代在光明的时代,他也要犯的那个病。但现在这个发病率普遍,我们复旦大学哪一所大学现在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我心里想复旦大学要心理咨询中心干嘛,针对年轻的大学生。用的是现代科学叫心理学,其实根本问题在哪里,在心,所以心学不是心理学。他们最需要的是心学而不是心理学。
什么叫心学改变人生态度?这是最根本的事。
他们的人生态度在根本上没改变,他们只是受制于这个时代的驱迫。
时代把那些价值标准成功目标全部给他们了。
有人问,在今天讲王阳明心学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这就是。
我们能不能还我们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讲的,王阳明临走之前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还要说什么呢?不必说了,
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
不管周围怎样的黑暗,我们的心光明。
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过去是到日本,日本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叫高濑武次郎。他写过一本书叫日本之阳明学。我引用书中一段话念给大家听,其中这么说,我邦就是他们日本啊,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实业家。实业家就是自己实干的,有活动的实业家。藤树之大孝,藤树是个人物,他对父母的那个孝感动了全体日本国国民,翻山之经论。乃至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去了,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都是王阳明心学赐给他们的。
那么些人物,把日本从古代社会推到近代社会中去的,其中最大的一次变更,各位都知道,明治维新。那些明治维新的领袖人物,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的豪杰们,无一不是王阳明的信徒。日本有一个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一生有一块腰牌挂在腰上的牌子,上面刻了一行字,终身俯首拜阳明,一辈子崇拜阳明。
日本国民之精神,由阳明学所赐,我不免感到一点凄凉了。这本是我们的大思想家,你到绍兴那里去看一看,你去拜谒一下王阳明的墓,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发现。我是前年去的,那个墓是谁修的,日本人修的。然后竖的那个碑背后全是修墓的日本人的名字。他们每年都要来的,那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早一点告别心理咨询,事情就这样。
我们接着讲,没有禅宗,或者更具体点讲,如果没有慧能,即无后来的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所以隋唐时候的佛学,他的最高成果-禅宗,为宋明心学准备好了思想材料,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我们之前讲到了慧能,一个文盲不识字的。到了黄梅县东禅寺弘仁法师了解到了,通过他的回答就知道了此獦獠根器大利。但是没有马上收他做徒弟,因为怕有人害他,东禅寺现在核心问题衣钵传给谁。弘仁法师年岁大了,衣钵的传承是一个继承权问题。当时是唐朝朝廷支持佛教每一个寺院的方丈,同时一定是寺院,地主广有田产,所以衣钵的传承同时就是田产的继承。从此,寺庙就不清静了。弘仁法师有很高的智慧了,跟慧能说我不收你做徒弟,但我也不赶你走,你到舂米房去劳动,叫他去舂米去,这是对慧能最好的保护。
后来终于,我之前也讲到这,弘仁法师觉得要传衣钵了。把众弟子们叫到跟前跟他们讲话。世人生死事大,汝等跟我学佛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之苦海,自性若迷佛何可救。对他们都不满意,汝等,就你们各做一偈给我看看,叫他们做偈句。就佛教当中那种诗歌的题材,用首短短的诗来表达对佛法的领会,这叫考试来了。
后来众弟子们回到房里都想做还是不做,后来一直等认为不必做,不约而同的认为不必做。眼看我们的师父最喜欢的弟子叫神秀,让他坐了首座弟子,将来衣钵肯定是他得,我们也去做偈句等于跟他竞争,将来他得了衣钵没有我们好果子吃。所以大家想好了不做。神秀也在想做还是不做,他心里想,如果不做的话,衣钵肯定拿不到;如果做了之后,那师父见了,说做得不好,不光得不到衣钵,还在众弟子面前失去了威望。究竟做还是不做呢,进退两难,后来想出一个妙计,做还是要做的,但不要署名,在半夜三更里把它写在墙上,等师父来见了说做的好承认自己做,如果做的不好便不要吱声,他的偈句蛮出名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要把自己的身体不仅看成肉体,而且把他看成法身像菩提树一般,这一句话。因为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所以菩提又成了智慧的象征。第二句话,心如明镜台,我们的心本来很干净,像明镜一般,但是来到这人世间,人世间到处都是灰尘,到处都是烦恼,难免要沾惹上灰尘,怎么办,时时勤拂拭要不断的擦擦,勿使惹尘埃,不要让他沾染上灰尘。
弘仁法师看到了,心里明白一定是神秀所作,师父对自己的弟子所达到的境界了然于胸。跟众弟子们这么讲,你们从今天起每天都要背诵这个偈句,对你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私下里把神秀叫到方丈室了,问他这个偈句是不是你做的,神秀说是我做的。汝做此偈未见本性,只在门外未入门内,汝再去做一首给我看看。对他这个偈句不满意,叫他再做一首。随后的几天里面,神秀神思恍惚再也做不出第二首。
众弟子都在背诵他的偈句被慧能听见了,慧能在舂米房里劳动听见了。问一个小和尚你们都在念什么,小和尚跟他讲我们的师父说神秀首座这个偈句每天都要念诵,有大利益对修行有很大的好处。那么慧能就说我不识字你能不能完整的念给我听,那个小和尚念完之后慧能说我也来做一首。边上又有个和尚笑起来了,你这个獦獠还做什么偈句,到舂米房里舂米去吧,瞧不起他。慧能马上跟他讲切不可轻视初学者,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上纲上线了,那人听的有点慌,然后慧能还继续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那个人更慌。
我们中国人后来不是说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此话哪里来,就从慧能这句话里套出来的,下下人就最卑贱的,却可能有很高的智慧。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地位很高的人却可能没智慧。后来慧能说我不会写字,烦劳你帮我把我的偈句也写在那个墙上。
那人说,你先念吧,惠能就念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人一听,果然境界高了,但他不愿意帮他写,他跟慧能讲你要我帮你把它写在墙上的话要有条件的。到时候你得了衣钵的话,必须先来渡我。慧能说这没问题的,终于那个人帮慧能把偈句也写在墙上了。弘仁法师看到了,众弟子都在边上,弘仁法师脱下自己一只鞋子,用这个鞋子把墙上慧能的偈句擦掉了。说了一句话,亦未见本心,也还是没见到东西,当然这是对慧能继续的保护,众弟子一看我们师父也不怎么欣赏他的偈句,慧能就是继续安全的,但这句话仍然是真话,弘仁法师没说假话,佛家不打妄语,慧能的偈句境界是比神秀的高,但也还没见性,也就是说还没成佛,见性才成佛。
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两个偈句的差别,然后再说明一下为什么慧能也没有见性。惠能的偈句境界要比神秀的偈句要高对吧,那么究竟高在哪里呢,神秀的偈句毛病出在哪。
他说我们有一个本来干净的心,然后来到这世界上就有可能要沾染上灰尘。那么什么叫修心修行,这个神秀用这首偈句表达他对修行的理解。什么叫修行,不断地擦灰什么意思呢,就不断地把我们的心跟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要保持这种隔绝。外部世界为什么要我们跟它隔开,因为外部世界充满了烦恼。在这层意思里面,他把心和烦恼对立起来了。这个对立错了,我们之前已经讲过烦恼来自我们的心,智慧也来自我们的心,智慧跟烦恼是对立的。但他们同出一源,根源是一个,还是那个心,你怎么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叫二元对立呢。这是其中一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他把修行看成是对烦恼的拒绝,这意味着什么,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求个人的治疗,那叫小乘佛教,只求自己的解决问题,这不是释迦摩尼的智慧。大智慧就是大悲悯,你没有悲悯你就没有智慧,我们怎么好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呢。我们要拥抱众生的烦恼,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自己的烦恼,把众生的罪过也看成是自己的罪过,这才是大乘佛教。好,毛病两个方面。
我刚才讲过一个问题,比方说心理学发明出测量我们智力水平的一个量化的方式,叫智商。那么请问根器能不能测量,慧根能不能测量,肯定不能测量对吧。测量的事情叫科学的事情,慧根不是一个被你测量的对象。但是我们可以判断吧,能。假如你有个孩子显现的才三岁,初涉人世,假如他在上海一个弄堂里面走过看见一个拾荒者在翻那个垃圾桶,里面有各种垃圾。这个拾荒者翻到了人家丢弃了的发霉了的食物抓起来往嘴里塞下去吃因为他饿坏了。你的孩子看到了这个层面,他不禁流下泪,然后要求你一定给他几块钱。假如你那个才三岁的孩子是这样的,你放心好了,慧根不浅。智慧就是悲悯,智慧不是聪明哦,人不能太聪明啊。当然可以太聪明当然要有智慧,没有智慧而聪明那很可怕。就这样判断慧根的,因为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心大了,你打破了什么形骸之间隔是吧,我之前讲的形骸间隔,你打破了,你的心就大,心里小怎么会悲悯呢。
慧能的偈句境界要比神秀的高,但是弘仁法师说亦未见本心。慧能的偈句针对了神秀的偈句的毛病,这叫针锋相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把这二元对立的东西无掉了,把心跟外部世界的对立无掉了,无掉了之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有东西来,但这时候都惠能不知道,他的那个偈句其实表达了金刚经的八个字的前四个字,应无所住。也不要把自己这个本来干净的心当会事情住在那里了,那叫住净相,这也是住相啊。
有的人,真是原则性蛮强的,不能不说是优点是爱憎分明,干净和肮脏区分得清清楚楚。他保持自己的赶紧,不能接受任何的污垢,这是个病态,叫净相。住了净相,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在污泥里生长出来。智慧从哪里来,从烦恼中来,世界上如果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所以要彻底,慧能彻底了是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面四个字来了啊,无所住,无了之后,你不能停留在无里边,你说出了空,不能停留在空里面,那叫执着于空,又是烦恼,你还要把这空再空掉,那叫空空,就回到人世间,再入世吧。
禅宗讲修行达到什么境界,百尺竿头是吧,还有更进一步。这话你也别跟老外讲,他们听了觉得真奇怪。你这个竹子竹竿就一百尺长吧,你已经到顶上了你怎么再进一步,荒谬吧。禅宗总喜欢用这种话来启发我们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该怎么进,回到生活中来。这时候的慧能尚未见性,真的,因为后四个字,而生其心,他还不知道。但是他已经到了悟的前夜了。
如果说神秀只在门外未入门内,那么慧能已经站在门槛上了,他只要再跨一步就进去了。弘仁法师看到了慧能这个偈句,他做了一个动作,用鞋子把它擦了,这个动作有禅意,想想看什么禅意,慧能的偈句表达的是无的境界,能不能停留在无里边,擦掉实际上对这个无再无一次,就擦掉它,他说空了是吧,你把这空再空一次吧,叫空空,就擦掉,这个动作本身包含禅意。
但是弘仁法师已经明白了今天晚上一定有任务,今天有人成佛,他一定是惠能。所以他做好了准备,怎么准备啊,黄梅县东禅寺附近有一条江叫九江。九江的一个驿站边上有个渡口,弘仁法师在渡口准备了一艘船,做好了此准备之后。黄昏时分,终于到了舂米房里去见慧能,慧能正在舂米。舂米是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块很大的堆石上方系着一根又长又粗的木棒上,那叫杠杆。这一头踩下去对头往上升这头一放那叫舂米,惠能是身体瘦弱的人他没那么大的力气。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找了一块蛮大的石头敷在腰上增加体重,这叫腰石舂米。弘仁法师看他如此舂米的,第一句话就说了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斯夫。表扬他了,你是个求道的人,为了求得佛法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正应当如此。底下问他,米熟了没有舂米好了没有,熟和生熟,那个熟舂米好了没有。
慧能是何等人物,怎么会光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弘仁法师的问题。慧能回答说,米熟久矣,米老早充好了,犹欠筛在,就差最后一道工序,用筛子筛一筛。弘仁法师是何等人物,怎么会光从字面上理解慧能的回答。他立刻明白慧能在告诉他,这个筛子的筛是不是老师的师的谐音,如果写出来也很清楚,把这个筛子的竹子头拿掉就是师。弘仁法师知道慧能告诉自己,我慧能老早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环节,由你师父来帮我开悟。弘仁法师也不说话,举起手中的手杖往对侧上敲了三下,而后走了。慧能心领神会要我半夜三更是否到方丈室去,三更时分慧能到了方丈室,弘仁法师用一块很大的袈裟把窗户遮严了不让灯光透露出去,在灯下终于给慧能讲金刚经。
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的时候,坛经里面六祖坛经里面没有留下弘仁法师怎么讲解这八个字的话。没留下来,而是说慧能听着他的讲解之后眼下大悟。他说现在我接着你师父说下来,慧能连说了五个何期。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自性就是自本性,就是自本心,而生其心的那个心,也就是佛性,人人都具备。
连说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无论我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顺境也罢逆境也罢乐进也罢恐惧也罢,都不至于撼动他。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万事万物的真理,我们本自性本来具备,在恰好是如孟子所说的那句话,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真理不要到本心之外去求。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法就是事物,万法就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的意义则向我们的佛性呈现,平时我们把握到的事物的意义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见到了佛性之后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才向你呈现。
这就是五个何期,
弘仁法师一听到他说出这五个何期来,
知道他悟了,
就把衣钵传给了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