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墨家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先驱者,墨经是劳

发布时间:2025/5/2 10:55:32   

墨家:中国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墨子,原名墨翟,是第一任墨家巨子。墨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约公元前年,墨家学派经典《墨经》约完成于公元前年,其中记载了大量自然科学现象和墨家总结的理论。

墨子本出身低下,属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墨家学子也大都如此,而且其中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在墨子的带领下,墨家学者都在平时的劳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都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杠杆原理

很多人知道“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但却不知《墨经》中就记载了杠杆原理,还比阿基米德早两百多年。

《墨经·经下》:“衡而必正,说在得。”《墨经·经说下》:“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墨经·经下》中描述,平衡必然端正平稳,是因为彼此契合的结果。《墨经·经说下》中又对此进行了阐述:对一个平衡状态的杠杆,任意对一端施加重力,这一边就必然会下垂,因为原来杠杆两端物体的力矩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对一端加力就打破了平衡。如果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两边物体离支点距离不相等,一短一长,那么两边同时加相同的重量,那么离支点较远的物体就必然会下垂,因为离支点较远的物体力臂更长,产生的力矩更大。

《墨经·经下》中讲到:“挈与收反,说在薄”。《墨经·经说下》又对其进行阐述:“挈,有力也。引,无力也。不必所挈止于施也,绳制挈之也,若以锥刺之。挈,长重者下,短轻者上;上者愈得,下者愈亡。绳直,权重相若,则止矣。收,上者愈丧,下者愈得。上者权重尽,则遂挈”

这两句的解释现在的学者也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阐述的定滑轮原理,讲的是将物体提起来不一定要向上用力,可以通过绳子穿过定滑轮,在绳子上挂重物就可以将物体提起。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部分也是杠杆原理的应用,阐述的是用长的力臂和轻的物体(或力),可以将短的力臂重的物体提起。

影子理论

墨子在《墨经》中还探讨了光与影子的关系,他提出了“景不徙”的观点,墨子认为影子本身是不会移动的,只有物体和光源才会造成影子的移动,并且提出了影子的大小和光源的远近有关。墨子认为只要光线能直射到的地方就不会有影子,如果光线一直直射,就永远不会有影子,但同时他又提出了一种方法能在太阳直射到的地方产生影子,“景,日之光反烛人,则景在日与人之间”(《墨经·经说下》)意思是日光被镜子反射,再照射人,那么人的影子就会产生在太阳和人之间。

小孔成像

墨子不仅对影子相关的现象做了总结和探索,还带着墨家学子一起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了墨经中。《墨经·经说下》原文中记载:“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意思是说,光线是直线照射到小孔上的,物体下面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就达到照壁的高处,而物体上面发出的光线穿过小孔就达到照壁的低处。所以直立的人,通过小孔,就会呈现为一个倒立的人。

除了上述内容,《墨经》中还记载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光学现象,并且对圆形、正方形、平面、平行线等基本几何概念进行了归纳定义,涵盖了数学、几何、力学、光学等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虽然这些理论还不成系统,但已经体现出了墨家学派研究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如果墨家学派能发扬光大,必将对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产生巨大影响。

可惜因为墨子本出身平民,身份低微,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更加倾向于底层民众的利益,因此也难以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认可,终究无法上升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最后逐渐没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5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