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中小学课堂也玩跨界融合创造教育的另一

发布时间:2025/2/18 12:35:14   
贯通衔接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图书馆资源课程、国际视野课程……近日,学姐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课程展示活动中拿到了一份特别的课程菜单,与印象里仅仅按学科划分为数学、语文、英语、生物等的课程表大不相同。怀着好奇的心情,学姐走进了“一串红中的秘密”这一学科融合课程的课堂。“叶底枝头红小,天然窈窕。不管雪清霜晓,朱颜长好。”学生的古诗词朗诵让学姐一下子脑补出了一串红鲜红娇艳、花期较长的形象。随后,老师顺势讲解了一串红作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特点,并播放了蜜蜂为鼠尾草传粉的视频。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传粉过程中的小秘密——一串红把花粉拍到了蜜蜂身上。通过现场解剖、模拟传粉过程等,老师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思维发现一串红雄蕊的特殊结构,将“传粉和受精”等生物知识点渗透其中。物理老师用纸制作的“杠杆状雄蕊模型”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花丝和花药的连接处是支点,当蜜蜂进入花冠管时,杠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花粉正好洒落在蜜蜂的背上。”通过模型演示,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传粉的过程,同时对杠杆原理的物理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最后,老师还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雄蕊,分析杠杆状雄蕊成因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千万年中的进化和对环境的适应。整节课融合了物理、生物、人文学科等多门学科知识来解释生命的现象。“我能够很轻松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有实践有情境促进了我思考”,“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我明白了搞科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后,学生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授课教师王月琦表示,学科融合的目的是有效地解决问题,模糊学科界限,在不同的学科知识中各取所需,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释生命的现象提供契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裴娣娜则认为,这样的课程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建立了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体会。除了“一串红的秘密”,当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还展示了桑蚕文化与饼干制作、英文戏剧、火场疑云等课程三十三节,囊括落实贯通培养的衔接课程、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课程、落实资源统整的图书馆应用课程、落实课程统整的多学科融合课程、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灵动课程和落实学生国际视野的国际课程六大方面。在儿童文学课上,老师带着四年级学生在图书馆里朗读金波的诗歌,并尝试自己创作;英文戏剧课上,外教让孩子们分组表演“怪兽”,需要自己为“怪兽”设计5分钟的场景并展示出它的情绪;传统文化课程中,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读对联、贴对联、练习对对子;“模拟政协”课上,学生以政协委员的身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8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