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那些说单位降薪就要离职的人,就是在吹

发布时间:2022/5/30 15:16:02   

那些说单位降薪就要离职的人,就是在吹。彭叔上班十来年了,彭叔就只见过一次,小规模的正式编的人离职。是在年到年之间,那个时候国内开始八项规定,各种福利基本都没了,很多单位的小金库也没了,彭叔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彭叔年的时候,还参加过一次单位的年会,之后就一次年会都没了,然后年之前,单位每年都还有旅游,然后11年之后,就没了,大的集资买房之类的,也没了。那几年,单位里面出去的人比较多,他们觉得待遇降低了,没意思,就离职了。想想在那个时候,外面经济还那么好的时候,离职的人都那么点,现在外面什么情况,除了那些家里有矿富二代,又或者是有特殊才能的人,你让单位里面的那些人离职,他们都不敢的。

这两年真的是很难了,就从一点就能看的出来,就是那些铁饭碗都出现了降薪了。不管是GWY,还是事业编的老师等,都出现了降薪了。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20年前的事情。过去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杠杆率加的太猛,用了20年时间,就加完了人家上百年才加完的杠杆,我们加的那么狠,已经产生一些问题。现在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很多老师、GWY抱怨降薪了,应该让他们看看外面的就业情况,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自己降的那点,和外面的那些相比,已经是好很多了。

如果一个人突然间爬了上去,然后他又重重的跌了下去,那么这个人会比没有爬上去的时候,还要痛苦。就像那首滑板鞋的歌手,出生于一个小农村,是KTV的包厢服务员,突然之间火了,之后他没有足够能力去处理自己火了以后的事情,把自己给玩砸了,后来从高处又掉了下来。现在就成了精神病了。

其实现在很多企业老板,尤其是那些开了很多年的小企业老板,能撑到现在,靠的都一股情怀了。像是彭叔老家农村里面,大部分的老板都是小老板,他们的工厂规模不大,但大部分都是已经做了20多年的老厂了,里面的工人有的都干了十几年了,有的工人是从18岁,一直干到了快40岁,如果这个时候,这些小老板,他们把厂子给关了,他们到是无所谓,钱早就挣够了,房子存款都不缺,年龄也大了,子女有的也都出国了,厂子一关,就可以回老家享清福了。但是他们如果一关门,那些工人就惨了,尤其是那些跟了很久的工人,他们在这个厂里面能拿高薪,并不代表他们换了一个厂,就能拿高薪。只是不知道他们还能撑多久,彭叔父辈那一代开工厂的人,到现在,关门差不多有80%以上了,只有不到20%的人还在死撑。

其实现在很多人生不起小孩,也是他们知道自己生出来的小孩,已经没有像他们一样的时代红利了。以前生个小孩,大部分都是抱着养孩子防老的心态去的,那个时候生个孩子,从回报上来讲,是一个正收益。现在生个孩子,那真的就是爱的结晶了,没有了时代的红利,现在小孩子如果先天条件就弱于其他家庭的小孩,那么以后有可能连追上来的机会都没有了。想要把生育率稳住,需要付出的努力要更大才行。光现在的这点程度的努力,很难把生育率给稳住。

彭叔在国内这两年的疫情里面,只经历过2次隔离。一次是年初,当时的返岗的时候,从家里出发到工作所在城市,居家隔离了十四天。那次隔离的时候,没什么太大感觉,因为当时出发的时候,彭叔就知道要被隔离了,所以从家里带了很多吃的东西,然后隔离的时候家里什么健身器材都有,基本满足了彭叔的日常所需。还有一次,是年底的那次,那是属于被动性的隔离,虽然也是居家,但是因为彭叔在隔离前,错误的估计了隔离的时间,以至于刚开始没有储备太多的食物,导致隔离几天之后看到食物有些问题之后,内心还有点小紧张,后面还好,好歹还能加点钱买到东西,心态也就下来了。这次隔离了彭叔大概1个月多点的时间。这两次隔离,彭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隔离到了后期的时候,大概一个星期之后,人就开始变的有些焦虑,烦躁了,脾气没有那么好了。彭叔没有房贷,没有车贷,在家里隔离,也能正常拿工资,家里有猫还有鱼,第二次隔离的时候彭嫂也在一起,家里还有个伴,在这种情况下,彭叔内心都有些烦躁。想想那些什么都没有,光有些房贷、车贷的人,被隔离在家,收入都受到了影响,他们的内心,得多煎熬。

以前有房托,假装去看房子,现在还有工托,假装到工地上去干活。不少资金困难的房企比较贼,说是复工了,但实际上这个复工的情况,水分还是比较大的。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复工了,那这个工地里面,有个工人,叫复工了,这个工地里面,只有个工人,那也叫复工了。房托、工托,都是托

融创的赌性太大了,年上半年的时候,融创还在全国各地各种抢地,怒砸上千亿去买地,他们当时不可能不知道楼市的情况,他们就是在赌,赌国内一定会对房地产行业再次的放水,放松尺度,不会看着他们倒,所以在年上半年的时候,融创还是买买买的。就像那些在年上半年冲到楼市里面去高位接盘的人一样,他们也是在赌,赌房价一定还能大涨。房企在赌,购房者也在赌,房企如果赌输了,企业没了,购房者赌输了,家没了。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因为疫情才导致的。而实际现在这些问题,在年涨价去库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疫情只是让很多东西暴露的更加明显了而已。大家想想,年之后的这波房价上涨,全国房价到现在涨了多少,全国的工资水平有没有跟上来?我们国内看着互联网很牛,但这些互联网企业只能在我们国内收割,出去以后,有没有能打的。如果企业出不去,只能在我们国内搞,那发展到最后,科技点不上去,就只能是更加内卷。无法卷别人,那就只能卷自己了。之前用房价拉经济拉的那么爽,各个城市的面貌都焕然一新,再差的小县城,也新修了体育场,这些都是钱。以前爽了那么久,到了该还的时候,自然也是躲不过去的。经济规律如果那么容易就能逆转的话,那就不叫经济规律了。

如果租房能有的选的话,还是尽量去选择国有单位的房子,从这两年的疫情就能看出来,只要发生了疫情的地方,凡是租国有单位的房子,房租多少都能免除一些,像是上海这次疫情,租国有单位的房子,房租可以直接免半年。想想同样的租房做生意,你租个人的房子,遇到这些意外了,房东也很难给你免房租,而租到国有单位的房子,至少,能让你的损失减少一些。

从去年双减到现在,搞了大概一年了,从现在的效果来看,至少80%以上的家庭,都真的被双减了。现在小孩的作业也没有以前多了,外面的学科类补习班,就算还能开,也是那种偷偷摸摸的,躲在某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开了,而且去上补习班的小孩父母,也不敢像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小孩在哪里补习了,生怕人家反手一个举报过去。身边一些普通家庭的家长,也没有以前那么焦虑了。彭叔还发现一点,就是这个双减之后,那些平时不参与课外补课的老师,他们的收入还增加了一点,而那些参加课外补课的老师,他们的收入是减少了。因为现在各个学校搞的那个延长班,老师可以拿到一些补贴,有了这个补贴,老师的收入比以前,其实还是多了一些,只是人也更累了。

在婚恋市场上,吃香的男人,是那种事业有成的男人,而不是那种光年龄上来了,而事业一点都没起色的男人。男人在婚恋市场比女人还要残酷,没有事业的男人,连选择权利都没了。彭叔身边一个同事就个很典型的例子,彭叔和他共事10年多了,彭叔i看着他先后找的4个对象,第四个结婚了,这四个是一个条件不如一个。这个同事是某高校毕业的,这个同事也是这边的土著,算是小康往上一点点,父母双职工那种,房子车子都不缺。他的第一个女朋友是条件最好的,身高,颜值也很高,后来这个女的考到省厅工作,彭叔这个同事脾气比较大,两个人某次吵架后分了。这一年,他23岁。他的第二个女朋友是个带编护士,身高以上,颜值也不错,但没有第一个那么纯,然后两个人也是因为脾气问题,分了。这一年,他25岁。他的第三个女朋友是SHIWEI两办的人,正式编,然后这个女的身高只有,颜值普通,学历是个全日制专升本,他和这个女的谈的时候是26岁,这个女的和他同岁,两个人谈了三年,最后分了,这一年,他29岁。他的第四个女朋友,也就是他结婚的这个,某单位里面没编制的临时工,身高,颜值一般,唯一能说出口的,就是年龄是23岁,比他小六岁,后来他们谈了一年,就结婚了,30岁的时候结婚。彭叔这个同事也是没有提拔,就是一个股级,所以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的事业没有起来,所以后来他的选择就越来越窄,他又不想找同龄的,最后就只能找一个没编的。男人年龄也很重要,错过了时间,你想要搞起来,难度也是很大的。

其实我们国内的城市化,已经是走到头了,很多人都在鼓吹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京津冀,说是这三个城市群,将来要拥有全国70%的人口,但实际我们国内规划的时候,是规划了19个城市群出来,而我们国内这19个城市群,人口已经占比达到了75%了,GDP更是占比了88%了。以后还能再怎么增加?年轻人全部那三个城市群,然后其他的十六个城市群都凉凉吗?这个根本不现实的。

国内的逆城市化,其实已经开始了。只是大家有些还没感觉到。逆城市化,它这个过程是一步步的,不那种一下子就完成了逆城市化的节奏。我们国内现在是人们从四大一线城市里面往二线城市,也就是一些省会城市回流,而当这些省会城市的人口容纳到极限之后,人口就又会从省会城市往小城市回流。小城市留不住人最大的问题是小城市没有足够的产业,那么如果大城市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反正都是找不到工作,那还不如回老家算了。

现在中产,和底下的那些普通人,穷人受到疫情影响是最大的。其实大家看看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能看出来的。首先是海底捞年城了个负数,这里面当然也有海底捞自己盲目扩张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很多中产都没什么钱了,吃个海底捞,都是能省则省。其次是各地啤酒销售下降,也就是大家看那些卖啤酒的公司,他们的销售在年都下滑了,一般只有中产或者往下的人,对脾气的需求量会比较大,结果现在喝啤酒都有点舍不得了。最后是小零食的销售量下降,比如说是辣条,做为大部分普通人吃得起的零食,连辣条都卖不动了,想想底下的人收入是怎么样的。你如说只看那些奢侈品的销售量,你不会觉得现在不景气,因为富人的钱太多了,哪怕他们不赚钱,光靠他们的积蓄,就够挥霍了,而大部分人的钱都变成房贷,饭可以吃少点,吃差点,但是房贷不能不还。

其实国内有一批年轻人,如果他们的家庭条件是出生在普通家庭的话,那么他们基本上是把雷都要踩一遍了。就是85年到95年毕业的年轻人,90年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应该就是年或者年了,那个时候全国房价已经高了,所以他们靠家里支撑的话,买房还是有点难的,不少人也就没买,接着好不容易等他们工作稳定了,也就是在27岁左右的时候,结果房价来了一轮棚改去库存,他们这些人家里又没钱,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房价上涨。接着他们就继续攒钱,好不容易攒到了钱了,年的时候,房价又一波大涨,这下眼泪都要出来了,然后看着自己年龄也这么大了,拖不起了,要赶紧买房结婚了,于是年咬牙买了房,结果下半年房价就开始跌,各种心累。房价跌也就算了,结果还遇到了降薪,裁员,你说多累。

这几年毕业的年轻人,真的是啥都没赶上,不管是去当码农,还是去混单位。那些进大厂早的那些员工,到现在基本的财富自由肯定是有了,大城市的房子,车子,股票都有,而这两年才进去的,那就是啥都没赶上,就赶上裁员降薪了。进单位也是一样的,10年前进单位的话,一般还能有集资修房,别的不说,光这个房子,就够你占不少便宜了,后面那些隐形的好处,也都有。这几年进来就不一样了,从年之后,先是扶贫,扶贫完了以后,又是防疫,全是硬茬子,工作不好干,还遇到了降薪。这些都是现实,如果你觉得现在就有点难,那么以后还会更难。普通人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个对象,两个人抱团取暖,最次的,你也能省点房租了,去医院看病,好歹也有人陪了。

有事问彭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