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年9月,北大国发院公开课暨中关村创新合伙人-独角兽企业党建与发展论坛举办,邀请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院长、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姚洋带来专题分享。活动由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合伙人党建联合会、中关村科学城独角兽企业党建联盟、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联合举办。本文根据姚洋教授演讲内容整理。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看法,然后也分享我们短期挑战的理解和应对建议。讲这个主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但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做创新的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眼光。
一、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韧性
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一直对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态势抱有信心。我们的经济虽然短期挑战巨大,但我相信,这些挑战可以克服。根据我的观察,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里呈现出十年为期的周期性变化,所以,经济有起落是正常现象,不要把短期变化当作长期趋势。
年代是增长比较快的时期,农村改革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速度快的原因也和当时的基础较薄弱、起点低有关。
年代是调整期,我们进行了城市改革,包括那些奠定中国经济基础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税制、加入世贸组织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今天回望过去,北京的变化就很典型。北京的主要变化发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二十年。例如,我们现在所在的中关村,二十年前很多地方还是稻田。很多人印象中四环建成很多年,其实开通于年,并不久远。80、90年代的改革奠定了我们经济增长的基础。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实现超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加入WTO和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出口从到年短短七年增长5倍,速度极快。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财富实际上都积累于那十年。
年以来的这十年又是一个调整期。但和年代的调整不同,年代主要是搞改革,过去这十年主要是调经济结构。
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事情,不能总是旧事重提。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研究中国经济多年,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改革在年代都已经完成,现在提出的所谓“改革”其实本质是“经济政策”,因为改革是要动制度。
过去十年有个非常大的转变,从外延式的扩张转向创新驱动。本世纪头十年,基本上中国生产什么产品都能卖出去,因为国际市场几乎无限大,国内市场也在增长;但过去十年的情况有变,政府在推动去产能、去杠杆,企业自己也在转变。过去十年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多为高科技企业,不少传统企业过去十年也转向硬科技。
以前总说我们的企业没有掌握行业标准,因此被外国“欺负”。我们怎么去掌握标准?不是自己想去制定一个国际标准,那个标准就为你所用。只有自己强大,在世界上成为行业“领头羊”才能让其他国家遵循你的标准。
过去十年,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涌现,工信部刚刚公布了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我看来是有指标意义的,这样的硬科技、实业应该提倡做。当然,并不是一定要做芯片这样最高精尖的科技,只要你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得最好,就能够成为一个高新企业,并努力在一些领域内领先世界。
我国已经有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AI技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中国的新能源对于全世界拥有碾压式的优势,风电和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占世界的一半,而且新装机容量基本上一半也在中国。电动汽车是一个新兴产业,中国也领先世界,稍后我会给大家看更多数据。
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外流,竞争力减弱,“世界工厂”的地位要被东南亚取代。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起码在我有生之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可能被取代。
如上图,年到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例增长11个百分点,年的增加值相当于排在我们后面的美国、日本、德国三国总和。从上图也可看出,美国并没有衰落,因为美国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还在进步。美国只是相对于中国在衰落,因为中国跑得太快,美国仍然比绝大多数国家跑得快。日本、德国在下降,特别是日本衰落得厉害,韩国在上升,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比例不升反降,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在下降,中国台湾还在上升,而越南根本排不进前十。
事实上,我们的产业向越南转移之后对中国有利,我们给越南大规模出口的是中间产品,回头再买东南亚生产的衣服鞋帽,说明我们的产业已经升级。
上图是年iPhone的增加值数据,有标志性含义。年中国在iPhone增加值的份额里只占3.6%,到年我们已经占到1/4,仅次于韩国,假以时日肯定要超过韩国。而其他一些国家厂商的份额在下降。
我国出口产品里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起初,出口加工业的附加值为负,现在稳定在百分之三四十以上。也不要小看小型企业,一家拉链厂的附加值也可能达到百分之三四十,也可以很赚钱,我们没有必要说哪些行业绝对差,哪些行业就绝对好。
中国与世界的连接还在加强
事实上,中国非但没有跟世界脱钩,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反而在增加。大家要记住这一点,不要盲目相信网上一些言论,应该看事实和数据。数据告诉我们,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挑起的 刚开始有作用,中国也做出了调整,但疫情之后,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回升,没有下降。中国贸易额在疫情之前只占世界的11%,现在达到14%,与主要国家的贸易额从14%增长到17%。
很多人担心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但我并没有看到冲突对中国有多大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一种有原则的中立态度,从道义上完全正确,对经济现实也有益。欧洲想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只能多挖煤,但挖煤不可持续,因为气候变化是欧洲最重要的一个议题,下一步必须多用太阳能、风能。设备从哪来?中国。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的技术经过二十年的摸爬滚打和几轮淘汰,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今年一季度,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增长一倍,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优势。
美国总想和中国脱钩,实现了吗?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稳步上升,年是亿美元,年是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就已达亿美元,根本没有下降的迹象。
美国的措施中唯一可能对中国有影响的就是科技脱钩。实体清单、CHIPS、CHIP4都对中国有影响,但其影响也不必夸大。
首先,美国的企业不支持脱钩,它们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美国商务部90%的对华贸易禁令最后都被违反,因为禁令不是不允许给中国出口商品,而是要求企业去申请,最后90%的申请都获得批准。这就是美国企业起的作用。美国企业并不受美国政府左右。
我的看法是,如果拜登政府继续沿用对美国企业不利的策略,到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民主党连任的可能性很低,共和党很有可能当选。共和党坚持市场第一,所以如果共和党执政可能会推翻现有做法,美国对华态度应该会有所改变。
当然,我们不能期待美国取消这些封锁,但是我们也在做调查,特别是调查实体清单上的企业。作为经济学家,我们注重数据。数据显示,美国的贸易封锁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由于不能使用5纳米的芯片,华为的确不能做最高端的手机,但小米可以做,所以这两年小米手机大发展。实体清单上其他一些企业也有同样的情况。而且美国的做法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已经具备了自己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我认为没有什么秘密,最根本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资金。中国不缺人才,我们的资金也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人问,中国这么多人,为什么还是赶不上发达国家?原因就是资金还不够。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声称,即使他把如何做7纳米芯片的技术告诉大陆,大陆也做不出来。为什么他敢这么说?很简单,大陆在芯片制造方面的投资和技术积累还不够。现在,中国至少在某些关键领域里敢投钱,也有民钱,所以美国想卡住我们的难度非常大。
而且科学知识无国界。在美苏冷战最高峰时,两国科学知识的互享都没有停止。美国的隐形战机是怎么研制出来的?是一名美国工程师在一本不起眼的数学杂志上读了一位苏联科学家写的论文,从而得到启发。我相信,今天更是这样,学术交流和知识互享不会中断。
总之,我们不能把问题夸大,要理性求实。
中国有些产业已经开始领跑全球
新能源汽车从年开始起飞,当然这跟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很有关系。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万辆,占世界的近60%,是美国的六倍。今年我们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1-6月国内零售万辆,同比增长%。
最典型的就是比亚迪,这家曾经在国内都不主流的车企,现在已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车厂家,非常了不起。比亚迪电动汽车的销量在今年1-5月份有近50万辆,而且其销量同比增速也很高。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非常快,年出口22.3万辆,年是58.8万辆,年1-3月已达到20万辆。如果以今年一季度的速度来增长,今年大概能出口80万辆,比去年又要增长百分之五六十,甚至更多。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0%。
中国的燃油汽车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份额几乎为0,但我们的电动汽车为什么有这样的优势?两方面原因:一个是电池,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动力电池厂家有六家是中国的,占全世界产量的56.6%,形成碾压式优势;另一个就是中国的AI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两个技术结合后在新能源汽车上形成大量的应用,革新了汽车赛道。
所以我认为,中国重复日本汽车在年代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大规模地出口世界,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顺便说一点,中国的经济并不特殊,跟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比较一下就发现,我们基本上在重复他们曾经的发展道路。比如,我们跟日本有可比性。日本在年之前的二十年走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年石油危机迫使日本转型,从此走上创新发展之路。上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知名的科技创新都来自日本,日本的汽车也打败了美国汽车,美国的车企不得不靠国家救助才没有倒闭。那么,中国这一轮电动汽车起飞之后,下一个和我们冲突的国家将不是美国,而是德国,因为我们大概会挤占德国汽车很大的份额。欧洲已经决定到年要禁售所有燃油汽车,奔驰、宝马、大众这些德国车企将面临来自中国的巨大竞争压力。上世纪70、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二十年,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的二十年到三十年也可能成为中国的黄金二十年或黄金三十年。
我曾讲过,未来三十年是中国千年以来最好的三十年。千年以前,中国在北宋时期达到世界农耕文明的巅峰,在那之后中国发展停滞,然后衰退,直到年我们才开始了追赶。那么,在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前的这三十年,应该会是我们追赶路上又一个黄金三十年。投资中国,在中国发力,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二、中国经济的短期挑战和展望
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具备长期创新增长的韧性,但一切都还需要从短期做起。中国短期的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
上半年经济回顾
短期来看,我国经济的确遇到一些难题。上半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PMI波动较大,复苏很不稳定。消费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和疫情的反复有关。投资比较疲软,今年一季度本来表现较好,但后来疫情反复,投资增速又下降。下跌最严重的是房地产,一直负增长。
物价方面我并不是担心,中国不可能有通胀压力。如果有,也都是输入型通胀。现在看来PPI的最高峰已经过去,如果说要有通货膨胀,去年就应该发生,但并没有发生。CPI的波动主要来自于食品,其中猪肉占的比重非常大。猪肉有其周期,现在看来猪肉价格的上升周期到来。我希望我们的CPI能高一点,因为升高就说明国内需求有所复苏,企业开工充足。现在的大问题是需求疲软、企业开工不足,所以我们不可能有通胀。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原理。
房地产业深陷困境
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如上图,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从去年年初的增长最高峰68%跌到现在,同比增长都为负,跌幅很大。全国排名前的房企跌幅更大,销售额、拿地规模等“腰斩”,甚至更严重。
我们应该对房地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