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介绍 >> 怎样记住初中物理公式二七色光物理
,我们介绍了初中物理定义式的学习方法。本篇我们将介绍初中物理关系式的学习方法。物理关系式的建立是为了描述一个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中某个物理量跟其它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式”也称之为“决定式”,意思都是:某个物理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决定的)。
初中物理关系式(13个)
1)重力跟质量的关系:G=mg——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液体内部压强特点:p=
gh——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是由液体密度和液面所研究位置的深度(竖直距离)决定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液gV排——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同理:V排就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无关。)
4)力对物体做的功:W=F
s——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5)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F2
L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关键是会找支点、画力臂。)
6)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cm
Δt——物体的温度g变化时,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取决于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课本中没有给出此关系式)
7)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qm——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燃料的热值和完全燃烧掉的质量。(此式实际是根据热值的定义式得到的,课本中没有给出此关系式)
8)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I=I=I——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I=I+I——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之路电流之和。
9)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U=U+U——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并联U=U=U——并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电压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
10)欧姆定律:I=U/R——导体中电流的大小是由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决定的,且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1)电功和电能:W=UIt——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也是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功的的多少肯定与电流有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所以肯定与电压有关→供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就越多→所以,电流做功的多少,是由电压的高低、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12)电功率:P=UI——电功率的大小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程度。因为P=W/t=UIt/t=UI,所以:电功率的大小是由用电器两端电压和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共同决定的。
13)焦耳定律:Q=IRt——任何电路中,电流流过的导体所产生的热量都是由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决定的,都可以用Q=IRt进行计算;纯电阻电路中,由于电能全部转化成了内能,还可以根据Q=W=Pt=UIt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理解一个物理关系式呢?
1、从函数关系的角度理解物理关系式
通俗地说,函数关系指的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量(或几个量),“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关系。将数学的函数思想应用于物理公式的学习,有助于对公式的理解。
例如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
gh,这个关系式反映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表达了液体压强跟液体密度
与深度h(从页面到所研究点的竖直距离)的函数关系:
对于给定液体,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对于不同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这个公式是由压强的定义式导出的,推导过程涉及了“小液柱”的模型和小液柱的重力,但推导的结果却与液体的重力(或质量)无关,与“小液柱”的形状或容器的形状无关,而只与液体的密度ρ和液面深度h有关(g为常数)。你记住了h是从所研究的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也就会计算、会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了。·
下图,装水的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S,水深为h,水的重力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水中距离杯底h1高度处水的压强为=ρ水gh1B.水中距离杯底h1高度处水的压强为p=ρ水g(h-h1)C.水对杯底的压强p=ρ水ghD.水对杯底的压强p<G/S
又如压强公式p=F/S,它不仅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p、F、S三者之间的关系式——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的时候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而要表达出这种关系,必须是p=F/S,而不是p=S/F。
再如欧姆定律I=U/R,揭示的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电阻的关系——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究竟是多大,完全取决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本身的电阻。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对于给定的导体,加在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大且跟电压成正比;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对于不同的导体,相同电压下,电阻越大的通过的电流就越小且跟电阻成反比。而要表达出这种关系,必须是I=U/R而不是I=R/U。
2、要正确理解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不要单纯以字母的形式去记物理公式,对于任何一个物理公式都要会用语言方式表述。
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
这个公式揭示了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关系。弄清公式中V排的含义则是解题的关键。
此公式中,不要把V排片面地理解成液体被排出容器的体积。如果容器中的液体原来是满的,放入物体后,V排当然就是被物体排出容器的体积;如果容器中的液体原来不是满的,并且放入物体后也没有液体溢出容器,这种情况下V排就等于零吗?当然不是!
记住:物体放入液体中之后,不论是引起液面上升还是液体溢出,V排指的都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图甲所示的烧杯中装有少量的水。在杯中放入一个物体之后,能使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杯中水的重力吗?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绝对不可能!即便物体把杯中的水全部排出杯外,物体受到的浮力充其量也就等于杯中水的重力,况且也不可能全部排出啊?全部排出了还受什么浮力呢?
分析:存在上述想法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V排的含义。事实上,物体放入水中之后,被物体排开的水使水面升高(如图乙),而V排就是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我们可以把一个直径接近于烧杯直径的圆柱体放入水中,则圆柱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就可以大于杯中原有的水的体积。(与物体是否漂浮无关)
解析:图乙中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
图乙中原来水的重力G水=m水g=ρ水V水g
由于V排>V水,所以F浮>G水
思考:如果杯中原来水是满的,放入其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会大于满杯水的重力吗?(不会。因为此时不论物体体积多大,浸入水中的体积都一定会小于满杯水的体积。)
废话不说了。时间紧迫,重在基础,重在理解,重在应用。祝你中考成功!欢迎浏览视频辅导。
19-3安全用电*如何判断是否触电(九年级物理课后答疑)
19-2引起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九年级物理课后答疑)
19-1家庭电路(从进户线到用电器)(九年级物理课后答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