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一位在混沌就读两年的同学为什么一思维

发布时间:2022/12/30 9:51:24   
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众所周知,混沌创新理论今年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推出了“一”思维,那么“一”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它与混沌创新理论体系及之前混沌推崇的思维模型有什么关系?“一”思维为什么要将第一性原理追寻到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一”思维发展的极致会是怎么样一种情况?本期创TALK,我们邀请了混沌创新院的顾问,21级3班苏文俊同学为大家分享他对“一”思维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分享嘉宾

苏文俊混沌创新院顾问

猫七七

*本文根据混沌创新院「创Talk」直播分享整理

混沌创新院成立于年,是混沌学园旗下的高阶新型学习场。面向创始人/CEO/合伙人等企业决策者,旨在培养认知型创业者。品牌价值主张为探究本质、共创同行、商业向善。

“一”思维来源与混沌创新理论体系

作为混沌的资深铁粉、创新院复读的同学,我对混沌的创新理论体系相对比较熟悉,那么今晚就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如果想了解一个理论,首先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那我们要了解“一”思维的话,就要了解整个混沌的创新理论体系,看它是如何发展出“一”思维的。

混沌创新教科书

混沌出过《第一性原理》、《第二曲线创新》两本创新教科书。

《第二曲线创新》是年出版的,这本书里总结了12个思维模型,最后一个模型叫破界创新,在破界创新这个思维模型里提出来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来进行破界创新。

所以当时在《第二曲线创新》全书里面第一性原理是很小的一部分。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善友教授从破界创新的模型里面将第一性原理单独拈了出来,打穿打透,在年初出版了《第一性原理》这本书,发展出“一”思维这一创新理论和思维模型。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延伸关系。

混沌创新院学什么?

混沌将人类的思维做了四层楼的区分,从低到高(由浅到深):一楼感性思维、二楼理性思维、三楼哲科思维、四楼觉性意识。

对应四种思维模型的层级,由易到难:一楼感知模型,二楼逻辑模型,三楼科学模型(即科学理论),四楼意识网络。

那么四层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这里我给大家贡献一点我的思考,我觉得可以从决策层面来分析考虑,因为我们不论是在经营公司、还是在人生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决策。

从决策的依据来看,第一层是感性经验。这个世界99%的人在思考和决策的时候,其实是没有逻辑框架的,因为人的本能思维方法是归纳法,也就是按经验办事。比如说我们碰到一件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首先会看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如果有,那么就按照以前的经验再做一遍;如果没有,我们就寻求他人帮助,如果别人在这件事情上曾经有经验,那么照抄他的经验也可以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找行业高手咨询请教,其实都是想通过他的经验去学习。但是在混沌的隐含假设里面,现在是一个VUCA时代,依据经验来决策会发现越来越不靠谱。

因为这个时代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急剧变化,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做事,就无异于刻舟求剑。而且经验是无穷无尽的,用经验来寻找依据的效率是相对较低的。所以在VUCA时代,如果经验靠不住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上二楼。

二楼是思维模型,思维模型的本质就是把生活中众多经验抽象化出一个一个的思维模型,这样相对就会简单一些。比如说碰到一类事情,我们可以根据思维模型来决策,可能就会更加高效。我们拿混沌的思维模型来举例,比如说我们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可以往战略杠杆思维模型里面去套一套,看看是否有一些没考虑到的因素;如果提出创新想法的时候,我们用组合创新的思维模型进行要素的拆解和重新组合,看看有没有新机会;在讨论竞争策略的时候,我们就要研究一下错位竞争和低端颠覆的思维模型,看看哪一种模型更加适合自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思维模型给我们的思考和依据提供了效率更高的框架,准确性也会更高。但这里也有个问题,其实思维模型有很多,找起来也比较费劲。那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决策的话,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这个时候混沌提出,我们可以上三楼看看。

三楼是讲哲科思维。所谓的哲科思维有一个基本的落脚点: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这些原理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脑袋想出来的,并且它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反映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而且这些客观规律又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最后沉淀下来写的教科书里,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决策,那我们决策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及决策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在没有被证明错误之前,这些基本原理就是这个世界本质规律最合理的解释。而我们做事要成功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说还原论其实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马斯克就坚定的相信还原论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而且在不同领域,他基于还原论都做出了巨大的创新和成就。

但讲到基础学科结论,至少也有几十门,原理就有更多。那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呢?混沌请大家继续上到四楼。四楼的隐含假设是:如果在四楼我们能够临在当下并开悟的话,可能会发现原来什么都没有,是空的状态,但是真空中又会生出妙有,同时又会拥有一切。

结构比内容更重要

感性经验→思维模型→基础原理→理念世界的觉性智慧,四层楼是层层往上的,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内容。往金字塔塔尖走有一种大道至简的美感,它始终在追寻,追寻一种极简的万物至理。所谓的万物至理,就是说不论世界多复杂,一定有一个简单的公式、简单的模型,用一句简单的话能够把它们全部概括出来,或者是概括它的本质。所谓大道至简就是一种极致的美感。

所以说混沌的味道,就是层层逼近本质的味道。

如果让你来看,你觉得混沌创新理论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呢?是思维模型的精致?是基本原理的简洁?还是理念世界的空灵呢?对于我而言都不是,用教授的话来说:“结构永远比内容更重要”。混沌整个创新理论体系背后的结构才是最漂亮的。这个结构是:混沌始终在探寻这个世界最简单、最本质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这个体系背后的思维结构抽离出来,那就是层层递进、探寻本质的过程,混沌称为“一”思维。

“一”思维是混沌整个创新理论的底色。混沌任何一个思维模型,课程的任何一句话也许不是最准确的,但是不断往真理、往本质探寻的这个过程,才是混沌的底色。结构大于内容、形式大于内容。所以说越高级的东西往往都是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混沌创新理论背后的思维结构,看能不能touch到那种美感。

所以在混沌学习的正确的打开姿势是什么?不是努力学习,而是一定要用一种欣赏美的态度来学习,要欣赏思维背后这种大道至简,摄人心魂的美感。当然学习了解某一个思维模型的内容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去体会到背后那种追求终极的思维方式。

“一”思维的含义与思维模型的关系

什么是“一”思维?

“一”思维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去除一切认知遮蔽,回归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问题,在不参照经验或类比其它事项的情况下,从事物的本质及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是指对事物现象层层下挖、探寻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任何层级的第一性原理都不是绝对真理。目前所有的科学定律只能够说是有待于被证明错误的科学原理而已。所以说没有绝对真理,只有无止境地追寻。

第一性原理思维的思维方式("一"思维)比第一性原理(一)更重要。

第一性原理最开始是由马斯克引入工商界的。他是这样定义第一性原理的:“我觉得有时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类比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你把所有的事情归结为最基本的真理,从我们完全相信或基本确信的点出发,向外延伸,这可能更费脑力。”

第一性原理的四大特性

个人概括的第一性原理的四大特性如下:

1、根基性:在不同的系统中,第一性原理存在形式是不同的。但无论在什么系统,第一性原理作为系统的根基性命题的地位始终是无法撼动的。

2、科学性(第一性原理的狭义定义):第一性原理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是经过科学家研究与论证的,具有客观科学性,而不是个人主观的定义。

3、抽象性:因为第一性原理是原理式的存在,反映了宇宙及事物的本质与运行规律,因此具有抽象性。

4、可迁移性:第一性原理是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可以迁移到其他系统。

第一性原理对于创业创新的作用

一旦找到第一性原理,可以使原系统的问题变得不必要。普通创业者解决的是极限点的问题,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创新创业家解决的是系统边界问题。破界创新后,原系统的问题就变得无关紧要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授课上讲的福特发明汽车后,马车所有的问题都变得不必要了。

破界创新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式创新。所谓的破界不是破外在现实的边界,而是破内在认知的边界。

破界创新则是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引起外在现实的变化,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新方式。这是一种不同于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也是混沌学园最核心的思维方式。破界创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在内容上做功,而是在结构上做功。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做功。

过去我们认为事业成功需要的是努力、勤奋和大量的时间。但那些工作全都是在系统的边界之内,其实创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认知,是在系统之外的东西,需要静下来独立思考。

以上作用都是教授的书中的论述,我个人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通常在看一个项目的时候,首先是看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其实就是一个公司的业务系统所能触及的最大边界了,如果你的业务系统规模只有这么大,即使你再努力再勤奋,花再多时间,你一生能够做的事依然在那个边界里。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情,它所在的行业与领域有比较大的边界,那你付出同样的努力、勤奋和时间,最终的成就会大很多。这个讲的就是系统边界的问题。所以只有破界,你的规模、你的世界就会更大,你的成就也会更大。

如何实现破界创新?

混沌讲的创新是有特定定义的:穿越第一曲线进入第二曲线,这个过程叫做创新。如果在第一曲线里面修修补补,那个只能叫完善管理。如果成功的跃迁到第二曲线,跨越了非连续性,这个就是混沌意义上的创新。

如图所示,第一曲线里你的业务边界可能是白色圆形的“小汤圆”那么大。如果你拉到了第二曲线,你的汤圆就会变成红色圆形那么大,所以你的边界就增大了。从小的“白汤圆”变成了大的“红汤圆”,这就出现了成功的破界。但是这个边界平常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所以创新最难的是破认知的边界。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其实是有很多隐含假设的,这些隐含假设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自己在内心中、在头脑中画的圈根本都看不见,又何谈破界呢?所以第一性原理就是来帮你破这个圈的。教授有一句话是:“人人都被无形的边界禁锢,事物的边界是由我们的主观认知决定的。

“一”思维:思维模型的组合创新

如果我们把刚才所讲的这“勺子汤圆”叠加在一起,你就可以看到“一”思维不但是混沌创新理论底下的底色,同时也是各种思维模型的组合创新。

从这个图来看,任何业务系统底层都有隐含假设,到了三楼的第一性原理,我们不用看别人怎么做,直接下探,去探寻本质,找到这件事情的本质和所依据的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这样我们就会构建一个更大的系统,就是这个“红汤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勺子来盛“红汤圆”,于是第二曲线就出来了,同时我们也破了界,从白色的圈破到红色的圈。

我们把它叠加起来,可以看到在整个“一”思维的结构里面,其实也包括了第一性原理、破界创新、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它跨越了非连续性。如果我们破界创新之后构建了一个更大的系统,要使这个系统成功的话,我们还得找到这个系统的单点进行破局。如果我们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第一曲线里面肯定有些基因是发展到第二曲线来的,其实它也构成了分形创新。所以“一”思维的结构里面其实包括第一曲线、第二曲线、第一性原理、破界创新,分形创新,单点破局等很多个思维模型,这个其实是思维模型的组合创新。这个就是从思维模型的角度来理解“一”思维跟模型之间的关系。

“一”思维为什么要到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

根据东岳老师的哲学课,哲学主要研究形而上学,研究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哲学在各个领域中的探寻本质,就成了分科之学,简称科学。

第一性原理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追究到终极,答案大都体现在科学家已经研究的基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如牛顿的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都是目前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最合理的解释。

“一”思维下探到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会使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系统具有稳定性与正确性。这就是为什么会优于我们主观定义的第一性原理的原因。

所谓科学创业,即创业要遵循科学的基础原理。

找到第一性原理的路径

如上人体结构图,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他的外貌、头发、耳朵等都不一样,这就是事物的表象,但是如果我们去透视的话,就可以看到结构大于内容。他是谁并不重要,我们看他的内部是有骨架支撑的,有血管血液流通给他提供能量,可以让这个人撑起来,动起来。显然我们就比内容下探了一层。然后我们再仔细看这个结构底下是心脏给他提供了动力,正所谓杀人诛心,抓住了本质,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找第一性原理的路径:表象是什么?——结构、网络是什么?——支撑整个结构和网络的动力是什么?——如果只有一个的话,沿着这一条往下探。

“一”思维的实践运用

十里芳菲案例解读

十里芳菲是上次苏州大课分享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第一性原理如何进入到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

十里芳菲是一个度假酒店,位于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传统的酒店服务是“一”,到了第二层空间是“一”,它的概念是,客人来到这里是来放松休息的,不希望被打扰,服务越简单越好,所以空间就是服务。第二层已经比较高级了。如果再下探一层,可能就是场域能量是“一”,源自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为什么呢?客人本来身心疲惫来到了度假村,休息几天后能量满满地回去了。这期间究竟是什么东西给了他能量呢?

(公式推导相关内容可以在混沌APP搜索学习《薇诺娜:细分赛道切入,如何成为国货之光?》)

客人到我这里来不仅是睡觉吃饭,还享受了更极致的体验(感觉);更好的内容,可以学习到禅、花道、茶道、辟谷等;更深的链接(情感),如可以和员工、当天入住的客人有更深的连接、更多的交流。这些体验、感觉、内容、情感、链接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这种交流和互动,都是对进到这个空间里的人进行了赋能。

如果根据公式E=MC,E=HV,M≈V,那就意味着度假村在更高频率的体验、情感、思想这三方面的能量跟你进行了一个交互碰撞。那么这样一来你是否觉得能量更足呢?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当她找到这个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她所做的事情你就可以完全得到解释。

大部分人说我们就是搞一个酒店,这个再传统不过了,需要到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吗,知道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第一性原理和破界创新的魅力就在于当你决定按照这个基础原理去做的时候,表面上你还是在做一个酒店,跟别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你的内心已经知道你跟别人已经完全不一样,当别人还在比硬件、比服务的时候,你已经在思想、体验、情感上做功了,诚如“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谁能说你仅仅还是一家酒店呢?

所以无论做什么行业,只要你深挖下去,就一定会找到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思维极致

如果我们把“一”思维发展到极致,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记得有一首歌曲的歌词是说“爱到不能爱”,就是说爱到极致已经是不能再爱了,同样思考到极致就是停止思考。

停止思考就是临在当下,我停止所有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