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杠杆

叶燕斐银行和保险机构应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风

发布时间:2022/11/3 18:18:13   

文/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

导语

气候变化是有文明以来人类所面临的极严峻、极紧迫、极持久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负有重大责任,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应对气候变化,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管理气候变化风险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险,事关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切身利益。

气候变化是有文明以来,人类所面临的极严峻、极紧迫、极持久的挑战。能否成功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关系人类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片森林,每一块草地,每一处湿地、湖泊、海洋,每一个物种的盛衰。应对气候变化是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责任,是全球的共同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在动员社会资源和配置社会资源、引导和塑造产业结构、促进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银行和保险机构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负有重大责任,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深刻持久的变化,将对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资产质量形成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管理气候变化风险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险,事关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切身利益。

银行和保险机构必须深化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认识

气候变化是关系地球生态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挑战。大约2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智人在东非诞生,之后逐渐出走,足迹遍布全球,开启了人类历史意义上的全球化。从此,地球生态从自然演变转变为人类有意和无意干预下的自然和非自然演变。森林的消失,洪水的泛滥,土地的沙漠化,物种的毁灭,是人类给地球生态演变留下的自然印记。工业文明的出现,伴随着人类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指数化增长,人类对地球生态演变的干预影响也有了指数化的增长。直到今天,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气候变化让我们见证了极地冰山的融化、高原冰川的消退、日渐增多的极端天气、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丧失。人类是地球之子,是地球持续演变的自然产物,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与地球生态的支持息息相关,一刻也不能分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地球生态。气候变化正在不断损害这个人类可依赖的唯一的地球生态。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在过去50年中,全球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了60%,由此导致的全球环境危机常被称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气候变化是对人类命运的紧迫挑战。人类诞生以来,既不断从地球生态吸收它所需的营养,又不断向地球生态排泄种种污染物。地球生态以其巨大的包容力,容纳和很大程度上消化了人类对她的巨大伤害。但温室气体可能是唯一一个例外。由于地球的物理和生态特点,当温室气体排放时,它们不能被地球生态同步吸收,而是因地球引力的缘故不断累积在大气层。温室气体在大气层浓度的增加使光热难从地球生态圈逸出,形成温室效应,即气候变暧。气候变暧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干旱和虫灾增多,带来和加重全球粮食危机。气候变暧带来海平面的上升、更多和更猛烈的海潮,损害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高度依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我们自身的居住条件。

气候变化是对人类命运的持续的挑战。气候变化本源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累积。温室气体不断排放的背后是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少数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以此为基础的城镇化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与人类个体不断追求更加自由、更加富足、更加美好的生活愿望密切相关。例如,衣食住行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主要内容。衣服不仅是简单的保暖的需要,更有审美和个性化的需要,这就驱动了人们对更多天然植物(如棉花)和人造纤维的需要,人造纤维的生产需要大量化石能源的采掘、炼制和加工。食,从最初主要满足人类个体的热量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身高意识的增强,人们在食品中会逐渐提高蛋白吸取量,这就需要更多的动物的饲养和肉乳食品的加工。住,哪一个家庭不希望有更大的房子呢?除了必备的卧室外,孩子需要游戏室,大人需要书房和健身房,客人需要客厅,宠物需要专门的住处,汽车需要停车位。住的需求要靠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采掘、烧制和加工来支撑。行,“世界是美好的”,谁不希望多出去看看呢?这就需要汽车、火车、邮轮、飞机甚至火箭等现代交通工具,背后依靠的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目前,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只有高收入国家,即经合组织国家,其总人口约10.7亿。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完约70%历程的国家是中国,人口约14亿。高收入国家人口与中国人口合计,约25亿人,不到全球人口(约76亿)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还在刚刚开始工业化、城镇化或其半途之中。如果没有革命性的产业、技术变化,今天的高收入国家以及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未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谁也没有权利阻止这些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意味着,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在未来,更多更快的气候升温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还在未来,目前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刚刚开始。

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矛盾重重,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本,占这个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足是根本的矛盾。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可能再简单重复走发达国家的路子,甚至也不可能简单复制中国的发展方式,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走出发展的新路子。这样才能平衡好国别利益和全球利益,实现国别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发展不是简单的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所谓潮流,就是能不断地汇聚各方共识和力量,不停向前,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猛的势力,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不做“弄潮儿”,也要被裹挟进去。银行和保险机构应不断深化对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大潮的认识,从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体制机制、人力建设等方方面面预作准备,及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冲击和影响。

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银行和保险机构是撬动经济的杠杆的支点所在。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以此类比,如果我们要撬动经济,那么这个支点所需的杠杆就在银行和保险机构。银行和保险机构,一方面他们面对资金的借出人,另一面他们面对资金的借入人。在面对货币资金借出人时,不管面对的是“富商巨贾”还是“粜斗小民”,银行和保险机构都要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设计、动人的宣传、吸引人的利益,将“大江大河”的货币流与“涓涓细滴”的货币流汇聚到如“海洋”般巨大的银行账户中,形成巨大的货币资金池。就这个方面而言,银行和保险机构是社会资源的动员者、组织者和汇聚者。银行和保险机构在面对货币资金的借出人时,不管面对的是“巨无霸”似的跨国企业或企业集团,还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体农户、个人消费者,银行和保险机构都要精挑细选,仔细了解、详尽调查这些资金借入人的经营、业务、架构等情况,他们属于哪个行业,现在做什么,借钱做什么,靠什么还钱,等等。就这个方面而言,银行和保险机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者。他们通过货币资金的分配,决定了社会资源流向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哪个(类)企业、哪个(类)个人,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和保险机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具体的是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银行和保险机构以低资本、高杠杆方式吸收了社会上的货币资本并将其投放出去,承担了信用中介和流动性转换功能,承受了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以及其他各类风险。企业和个人则以较高的资本和较低的杠杆从银行和保险机构借入货币资本并将其投入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中。因此,在货币资金的借入借出过程中,是银行和保险机构杠杆乘企业和个人杠杆的倍数作用,并以此推动经济的不断循环、增长和扩大。

银行和保险机构不仅是货币资金的汇聚中心和循环中心,还是信息的汇集中心和加工中心。银行和保险机构通过为企业和个人办理结算、支付、汇兑,吸收存款或收到保费,代理现金管理,贷放资金或投资,保险赔付,提供财务咨询服务等,自然而然了解和掌握企业和个人的种种经济和行为信息。除了这些通过业务流程掌握的内部信息,银行还可以通过联结征信中心、各类政府和公用事业信息平台、金融科技大数据平台,获取大量的外部信息。银行和保险机构掌握这些内外部信息,加以整合和分析,相当于掌握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簿记本”和“晴雨表”,既可以观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经济、产业升级、行业变化、技术变革、国别和区域竞争、法律法规、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趋势性问题,又可以掌握企业和个人的经营、财务、行为及关联场景信息,从而为金融决策如资产配置、企业和个人信贷等提供信息支撑,降低资产组合和单个资产等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不仅如此,银行和保险机构依靠庞大的业务规模和广泛的地理经营范围,可以配备高质量的信息科技设施,低成本和高效率地处理各类信息。

银行和保险机构还是“知识精英”聚集的中心。据了解,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美国名校的毕业生,不管是学什么专业,最终有一半多就业流向了与投资、金融、咨询相关的领域。中国也不例外。银行和保险机构汇合和聚集了大量的高考优胜者,他们是“”“”“双一流”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名校接受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高等教育,是我们时代的“知识精英”。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他们有相对较高的智商、较广泛的知识、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宽的视野,他们理应把个人的职业前途、机构的商业利益、机构的社会责任更好地统一起来。而应对气候变化,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对银行和保险机构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要求。

银行和保险机构还是高薪酬的地方。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中国,金融行业员工的平均薪酬都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薪酬较高,意味着金融行业的员工,特别是其中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必为生计奔波操劳,可以考虑“诗和远方”。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金融行业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金融行业的利润分享于实体企业的利润,金融行业员工的薪酬分享于实体企业创造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企业实际上分享了社会成果,并代表社会为社会目的而动员和配置社会资源,因此,银行和保险机构没有理由不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当今时代的重大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与银行和保险机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

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表现关系到社会信任。银行和保险机构之所以能够以低资本、高杠杆的方式承受巨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担负社会资源动员者、组织者和配置者的社会角色,从本质上讲,是基于社会和公众对银行和保险机构的信任。面对气候变候这一当今时代全球最重大也将是最持久的政治议题、经济议题和社会议题,面对中国共产党构划的蓝天、碧水、净土的美丽中国蓝图,银行和保险机构如果无所作为或不积极作为,是很难取得国内外公众的信任的。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居于主导地位。我国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局域性污染直接或间接地与煤等化石能源的消耗相关。在中国,不断减少煤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既是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实现美丽中国的需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责任的需要。银行和保险机构必须在这个方面积极作为,努力作为,取得社会和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与社会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履行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也为实现机构自身的商业价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表现关系到投资者信任。当今世界,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SocialandGovernance,简称ESG)投资理念越来越受到全球和中国投资者的欢迎,越来越主流化。其中,应对气候变化是ESG投资中的重要考量内容。据了解,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投资时,都对被投资企业的ESG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是要求被投资企业必须达到最低的ESG门槛,有的是要求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提供被投资企业的ESG评级,有的是直接挂钩ESG指数的基金,有的是以ESG评级作为投资标的的加权。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稳健和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兴趣日益浓厚,配置金额日渐增多,其中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股票是其重要的投资标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在投资中国时,也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2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