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杠杆 >> 光杠杆资源 >> 是时候反思私募基金止损线了
七彩棱镜,未必便能照进现实。
止损到底为了什么?
让我们思考一个被无数次引用的经典场景: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你试图用手去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被咬住的就越多。所以,万一被鳄鱼咬住脚,自救办法就是一刀砍断这只脚。
此谓之“止损”。
很多人说,在投资市场,最重要的是止损,很多投资人将止损看作生死攸关的大事。正如华尔街广泛流传的:“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这个对止损的论述看似很正确,但却忽略了一个隐藏的逻辑错误。
因为在资本市场迷雾笼罩的情况下,你怎么知道咬你的是一条鳄鱼还是癞蛤蟆?如果你过河时被水下一只癞蛤蟆咬了,你偏偏要自断一条腿,却又如何?
止损到底止了个啥?
市场现实中可能比蛤蟆要可怕一点,咬一口也挺疼的。但是只要你不加杠杆,不去借贷,不去做蠢事(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做),那么它也没鳄鱼那么凶险。
高点买入又如何?即便你在年市场最高点买入沪深,到今天也有你回本的一天。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哪个鳄鱼来吞掉你,所以你也不需要砍断自己的脚。
但如果你买了私募基金(或类似专户产品)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私募合同中会约定止损线(有的还包括预警线,触及后要降低仓位来防止风险),一旦触及到止损线,也就是清盘线,私募基金就要及时止损清仓结束产品。
从本意上来说,这是为了防止投资者损失过度扩大,看起来是好意。可惜的是,世界上有些坏事不是坏人干的,而是好人好心办坏事。
加了止损线的私募产品在极端行情下相当于加了一个断腿的开关,一旦有风吹草动,先来个自我了断再说。假设一个基金在一种极端的行情下跌穿了止损线1%,那么根据合同必须清仓,结果投资者自然损失惨重;但是同一策略的另外一只产品在跌了同样多的跌幅后遇到了行情翻转,结果一年后获得了额外50%的收益。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你的假设而已。但是如果在市场上时间够长,你就会知道,多数人都倒在了黎明前…
自年初到现在,亏损超过10%的基金数不胜数。而很多产品的预警线是0.9(一旦触发要根据合同减仓风险资产,通常这个比例能达到50%),很容易理解,满仓跌了10%,半仓要涨超过20%才能回来,难度增加不止一点点。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被动减仓或者清仓可能触发市场的连锁反应。
比如在去年年底建仓完毕的权益类私募基金,极有可能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被动减仓。而这一减仓的过程,本身也是给空军继续提供火药,在市场上形成额外的抛压。
已经跌得七荤八素的私募基金再次被自己“道友”的减仓操作把净值砸的更低,于是形成了负反馈,越跌越砸越砸越低,导致市场进一步波动。而本来不需要被打断腿的股民,现在已经被炸得七零八落。
让我们严肃看待投资
我想此时一定会有人提问:那按照你说的如果没有止损线,万一我的资产跌光了或者腰斩了怎么办?
想象一直私募产品的下跌,无非是以下三种方式:
1、突然暴雷,跌妈不认,连流动性都给不了投资者,你逃都逃不掉。
2、钝刀子割肉,慢慢下跌。
如果是第1种情况,比如净值一周从1跌到0.7,那么此时止损线意义也不大了。因为止损线是管理人的一种主动平仓操作,如果基金经理买的投资标的爆雷,或者遇到千股跌停的股灾,此时股票抛都抛不出去,那么要如何止损呢?这种情况下止损线条款根本保护不了你,因为无法执行,无法执行的条款意义何在呢?
如果是第2种情况,基金每天跌1%,那么理论上客户有四周的时间去思考要不要赎回(现在很多私募基金都是按月赎回的),换句话说投资者完全可以提前止损离场,并不特别需要止损线。
除非是那种管理人真的极不靠谱,跌了就完全涨不回来,投资者又完全懒惰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39.html